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福爾摩沙的收藏 (4) - 陽光灑在鼻頭上

在台灣的北端,遠離都市的海岸線上,有一條貼近自然蜿蜒美麗的路線,2號濱海公路一面靠山、一側望海,光是開車兜風就是無比的享受。愛釣魚的爸爸,小時候就經常帶我們往返於這條道路上,路上的一個小漁村,卯澳漁村福連國小的牆上,踏著我們全家的腳印,因為那時要到海邊,總要翻過那道學校的圍牆。記得爸爸每次都沒有釣到很多魚,但我和被妹妹在人家的九孔池內,每次都玩得精疲力盡。這條濱海公路,一次次看著我們醒著出門、睡著回家。七年前的夏天,我循著小時候爸爸開車帶我們的路線,第一次載著未來的女朋友來到這裡,在鼻頭的小村留下這張相片。
期間經過三年的工作、四年的留學,這個晴朗的星期周末,我再次帶著Polly讓久違的北海岸再度回味我們的笑容。站上高崗處,俯望我們腳下的東北角,這裡的景色並不比義大利的五漁村遜色。
東北角海岸缺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將一個個依山傍海的小漁村串聯起來。
然而,在鼻頭角步道的起點,我隱約的找到一個故事的軌跡。
那是一間用木材與水泥砌成的驛站,牆上寫著"燈塔小舖"的雜貨店。路過時老闆正燒著桂圓茶,香味飄滿了小徑,吸引了我們停下腳步。乍看之下,這只是一間簡陋販賣冷熱飲及茶點的咖啡店。
店裡別說有華麗的裝潢,30度的高溫的溽暑,沒有空調和電扇,要顧客上門需要很大的勇氣吧?! 只見老闆藍輝龍圍著圍裙,不急不徐的煮著他的桂圓茶。直到我看到牆上的明信片,直覺的問老闆說:「這明信片好漂亮喔! 是你畫的嗎?」他說:「那是台北的畫家來這裡畫的,這些賣完就沒了。」「畫家嫌這點小錢不好賺,覺得賣這沒意義,我一直在尋找願意為我們漁村做明信片的畫家,我自己沒有利潤都無妨,希望來這裡的遊客都可以將這裡的風景,寄給朋友分享。」他又補上這一句。

原來和我一樣會到處亂買明信片寄給朋友的人還真多,而願意不計代價奉獻地方的人竟是如此稀少。

年歲不逾40的老闆,曾經在都市打拼過,靠著雙手的糕餅烹飪及煮咖啡的技巧,回到故鄉來工作,這一經營就是十年,一個人一間店,每天陪伴他的只有熙攘的遊客,吹不盡的海風以及聞不膩的咖啡桂圓香。有時,老闆也想放假出去走走,但褪色的徵人廣告,道盡了漁村人口外移的現實情況。
我們吃著一碗才40元的水果石花凍,吹著自然的涼風,也吃下了老闆暖暖的人情味。
外面正好路過一群自由行的陸客,在門口丟下7-11的垃圾便匆匆趕路去了,我很想招呼他們進來坐坐,嘗嘗台灣道地的滋味。有時候最美的風景就在眼前,我們卻一不小心就錯過了。

鼻頭角的陽光一樣耀眼,逼出滿身的汗珠。步道與印象中的一樣,只是我們的容顏多了幾分成熟與風霜。昔日那條白色七分褲,也老到褲管長滿了鬚。那條通往燈塔的道路,由於落石頻繁而長期封閉,於是鼻頭角燈塔只能從照片裡看到。

今天的觀光客並不多,我在步道上與一群路人攀談,原來是交通部長葉匡時伉儷,先不說先前因e-tag事件被媒體釘的灰頭土臉,看他戴著公僕的帽子穿著襯衫拿著毛巾,跟著解說員及隨扈,頂著太陽利用星期假日和我們一齊走步道考察,感覺是個親民的好官員。
隨扈看我們是善良的老百姓,主動地幫我們和部長夫人合照。站在他們旁邊,心中突然浮現有一種矛盾之情,我們已經習慣在電視上看到官員們被民眾罵被立委砲轟的窘樣,但我相信中華民國的官員中,腐敗無能的是少數,多半還是勤政愛民的好人。
頂著大熱天,我們都沒有甚麼胃口,在小吃部點了幾盤涼拌下酒菜小吃,馬馬虎虎的就當作是一餐,在台灣海邊吃海鮮最大好處就是便宜又好吃,不像在都市裡要幫店家分攤昂貴的店租。
(翻車魚皮、海草、軟絲與炊粉)
吃飽飯繼續背著陽光與汗水前往龍洞岬步道,踏在沿峭壁邊緣的步道上與海對望,延伸出的岬角被海洋熱情的擁抱著,不時濺起不可思議的白色浪花。步道上有許多涼亭供遊客歇息,一面觀海一面讓微風吹乾兩頰的汗珠。
台灣通史序中所謂的『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說的一點也不誇張。
然而,我們曾經為了發展經濟,糊塗的將水泥灌入海蝕平台,一槽緊連著一槽的池子養出肥美的九孔,滿足饕客的口慾,卻造成海岸線破碎的傷痕。政府公權力的亡羊補牢,拆去了九孔池,也招引了觀光飯店的進駐。
龍洞四季灣聰明的利用拆解的九孔池,變成給大人潛水、小朋友戲水的度假村。標榜著春婚、夏陽、秋饌、冬湯,一年四季製造出不同的活動主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總是不停的動腦筋榨取自然的每一份資源。於是,當聯合國把五漁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時,四季灣還在為自己將錯就錯的行銷手法沾沾自喜。
我們決定到福隆海水浴場的沙灘上,再好好地投入海洋的懷中。
當車子經過貢寮鄉時,我彷彿聽到窗外傳來無盡的悲鳴,經過島民們經年累月的抗爭,終於在今年迫使政府將未完成的核四廠封存,這座巨大的水泥建築,是貢寮鄉民抹不去的傷疤,也是台電人心中永遠的痛。政府懸崖勒馬的決定應給予肯定,因為面對錯誤是進步的第一步、也是最需要勇氣的一步。

每年七月份海水正藍、陽光正烈的夏天,福隆海水浴場的整片沙灘,是年輕人揮灑青春的舞台,而由台北縣政府舉辦的貢寮海洋音樂祭總是年年讓人High到最高點。換上沙灘褲,讓海水洗去全身的汗漬,讓細沙按摩每寸肌膚。
這是回國後第一次懶洋洋地躺在自己國土的沙灘上。就像這裡的每一粒沙子,曾經隨著潮來潮往四處飄流,最後安靜的躺在這裡。我願默默等待下一波浪潮到來,將我推向另一個偶然的遠方。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福爾摩沙的收藏 (3) - 鶯歌三峽

家裡櫥櫃裡擺放著我小時候塗鴉作品 - 一群快樂的小朋友手拉手的白色磁壺,被家人當作藝術品高高供奉著,捨不得拿來使用。至今我仍舊佩服自己童年時期豐富的想像力及繪畫天分,這瓷壺的產地在鶯歌,也代表著這座離台北不用一小時車程的陶瓷小鎮,距離我已有將近二十年的距離了。對於鶯歌的記憶,經過歲月的風霜,早已變得模糊不堪,但家裡櫃子裡的磁壺,色彩依舊亮麗如新,也挑起我舊地重遊的念頭。
一走出鶯歌火車站,是個記憶中十分陌生的地方,得靠著沿路清楚的指標走到鶯歌老街。路途上騎樓被亂停的機車占領、攤販也伺機設攤,更甚的還有拿路障占車位的,步行的遊客常常被迫走在馬路上,看得出政府很努力地推行在地的陶瓷文化,但顯然的很多居民的公德心還有待加強。陶瓷街是由一條由磚道鋪成的人行走廊,兩旁種滿了椰樹頗有南洋風味,統一規格的屋簷及招牌,上面卻印著鮮明的"XX銀行"字樣,顯得萬般俗氣。
我們走進了幾間陶藝店,裏頭賣實用的鍋碗瓢盆陶具很討人喜歡,難得有想買回家的衝動,一方面是價格便宜,一個都在百元上下,而且是台灣生產製造。家裡媽媽買的日本貨不見得有這些漂亮,卻要花上好幾倍的價格。我這也才明白,原來磁具或陶具是如此大眾平價的物品,無毒又環保,可惜在台灣只有比較講究的餐廳會使用,大部分的餐館還是用免洗或是塑料的餐具居多,我覺得挺可惜的。
台灣的陶藝有多麼讓人心動,我很想拍一些和大家分享,然而店家們打著"尊重智慧財產"的旗號,守著舊有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經營思維,一律禁止照相攝影。我認為創造藝術品的價值首先要懂得與人分享,藉著分享才能得到更多共鳴。
本來以為會因陶具而發展出茶藝文化,實際上,老街上的餐廳並不多,多半是一些零星的小攤販。老街入口有間名為富貴陶園的餐廳,華麗的裝潢,結合了陶藝文化與美食藝術,看起來很不錯,價位也如店名般的有點富貴,但為了不耽誤下午參觀博物館時間,最後選擇一間名為厚道飲食店,正港的台灣古早味的小吃部。
會找到這間飲食店是因為它狹窄的店面門口排滿了人客,再探頭往店裡一望,不用懷疑!!就是這裡了。最喜歡坐在木質的古早桌椅上捧著霸氣十足的陶磁碗公,一面大啖滿滿的一大碗炸雞腿飯,一面吸清涼退火的地骨露,將一天所需的能量都備齊了。

鶯歌老街上並沒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東西,除了這間餐館。

但是鶯歌陶瓷博物館論質論量都是來鶯歌不可錯過的展館。
博物館大門口依舊保存著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招牌,只是在上面加註了新的名稱。我很喜歡這樣的概念,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這讓我想到短短幾年間,大學原本的生物系一下子更名為生命科學系、一下子又變成生物科技系,字面上越來越花俏、定位卻越改越模糊,捨去歷史、追新求異到底佔到什麼便宜??
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與室外的一大片公園連為一體。免費入場參觀還附有專人解說以及語音導覽,全館展品皆可大方拍照。畢竟是學化學,我最感興趣的是陶瓷在生活上的應用、科學材料上的發展。然而,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陶瓷與這塊土地間豐富的情感,從清朝時期的燒磚、民國時期陶具瓷具的大量製造、到現代陶製藝術品的發揚光大。
我們逐漸從製造轉型到外型設計,接著注入文化創意,陶瓷的發展彷彿是台灣歷史發展的縮影。
逛累了,地下室有咖啡館可供聊天休息,在這裡我捎了兩張明信片,推薦朋友有空可以來這裡逛逛。
室外的公園是親子們的樂園,一畝沒魚沒蝦的人工小池子,大人小孩們就可以玩的不亦樂乎,而一旁混有垃圾汙水的溪流,正悄悄的在哭泣著,如果能把蓋公園的經費拿來整治河川,不但孩童們有活水玩,魚蝦也有生存空間,不是兩全其美。
傍晚回家前,順道搭車去了趟三峽三角湧老街,這條走過百年風華歷史的巷道,以嶄新而復古的姿態呈現在遊客面前,整齊畫一、清潔衛生的店家吸引不少觀光客,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的街道或許就是複製這裡的景致吧!! 磚紅色的砌牆在陽光下發出溫柔的古色,讓人非常舒服,當然在炎炎夏日,沿街的冰店總是門庭若市。
金牛角麵包是當地的特色,口味不斷推陳出新,顏色五花八門,更有裏頭包餡的。
街上光是賣牛角麵包的店家就有數十間以上,店員熱情的請路過的民眾試吃,這就是台灣觀光景點賣名產的普遍現象,大家一窩蜂的賣相同東西,不斷地模仿複製,一起瓜分一塊大餅,還不斷強調自己是正宗的創始老字號。

滿街的淡水魚酥、九份芋圓、台中太陽餅、台北鳳梨酥、花蓮麻糬、大溪豆干......讓人眼花撩亂。如果這些食物也像藥物研發有專利期保障,也有像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市場區隔,或許會讓業者有創新的動力吧。
旅程最後,也是三峽最令我癡心的角落,是一間在不起眼的巷弄間、名為甘樂文創的店家。
外表看起來只是間平實的咖啡簡餐店,其實不然。當初就是被它門前滿庭的綠意給吸引,進到店裡仔細一瞧,這間屋子是由百年的三合院老厝改建,店裡沒有高貴的建材,由一群熱愛鄉土的藝術朋友,藉由這空間傳達給到訪著老三峽的人文特色。
屋裡沒有太多的商業氣息,倒是充滿著對土地的關懷與寄託,每一項作品都是小眾的、代表著我們庶民的生活。在這小空間裡每月定期有舉辦音樂表演、藝術品展覽,一點一滴的灌溉著的在地文化的種子。

在地文化,才是旅人最想收藏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