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2020 台北馬拉松(下) - 曾經瘋狂

 新冠肺炎在地球上正以每天一萬人的速度,奪走人類的性命,剩下活著的人們,生活圈受到嚴格的控管。能吃能睡,能跑能跳,便是上帝所眷顧的一群。上一次參加台北馬拉松,已經是四年前的往事了。今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旅行,而且深知健康的軀體不知道還能維持多久,如果能趁著年華老去之前,在路跑上畫下一道閃耀的光芒,那事件多麼值得回憶的事。Garmin的儒意跑團,正是一座幫助我通往美麗回憶的虹橋。
賽前兩周收到主辦單位的物資,然後跟著班上同學倒數,宛如回到了學生時代。過去,我都會穿著大會贈送的賽服出賽,成為埋沒在人群中的一粒塵土,這回,我想穿著Garmin的跑衣上場,因為有Garmin跑衣護身,心理格外踏實。比賽前的連續幾周,台北都是濕冷的雨天,我們都是一路上淋雨練習過來的,所以早就習慣在溼答答的環境中奔馳。12/20比賽的這一天,天空飄著一樣的細雨,儒意教練群在市政府裡找了個乾燥又溫暖的角落,帶著我們暖身、替每位即將上場的選手打氣。
天還沒亮,選手們走出市政府,互相道別,接下來就是各展身手的時刻了。
我們身穿雨衣,戴著口罩,在起跑線後等待,等待黎明也等待起跑,前方、後面盡是帶著專注眼神的人們。此時,腦海裡不停地閃過"曾經瘋狂"的音符,直到起跑聲響,大隊人馬向前邁進後才回神,一切好像在夢境中。
起跑後,我脫去了雨衣和口罩,順著人群以Z2的均速前進(04:20),環顧四周,發現穿大會衣服上場的選手竟然是少數,和我同屬B區跑者似乎比較相信勝利女神Nike的翅膀。
大約五公里後,我遇上了螢光背心,身上綁著氣球的配速列車,氣球上面寫著03:00:00。列車後面跟著龐大的一群隊伍,在此隊伍中遇見了儒意周四班熟悉的夥伴 - 超哥。我們互相打氣後,緊緊地跟著配速列車前進。
三小時列車跑得比我平常還要快5秒左右,幾乎是我Z2的上限,再加上我每個補給站都下車吃喝一下,列車不等人,每次補給完後都要奮力加速一段才能重新上車,讓心律忽快忽慢的。
因此,前一小時跟車跟得有點辛苦。

列車行駛到大直堤頂之後,大約15公里處,有一個豐富的補給站,我決定乾脆停下來好好的吃喝一番,順便上個廁所,然後告訴自己,好好的跟車吧!! 往後的補給站只拿香蕉喝水就好。

列車駛上堤頂高架,半馬的距離僅用了1小時27分,我從來沒有用這麼快速度跑完過半馬。高架路段是個大逆風,風裡藏著細雨,往我們身上削著。此時,列車儘管稍稍放慢速度,卻已喚不回後頭一個個掉速的選手們。我的右膝此時微微地感到僵硬,大概是從來沒有這樣長距離狂奔過,但我仍繼續打起精神,擺動著手臂,留在車上。

從南港到河濱公園的這一段,是小美教練周日帶我們練習的賽段,心理稍稍有底,完賽應該不是問題。然而,25Km到35Km這可說是最難過的一段,只要腳步稍微放緩,右膝就開始不聽使喚的抗議,接著,腳底的水泡在這裡也孕育的差不多要成熟了。

身體很想下車,但意志力將我留在車上。

每逢補給站,我真的就只喝水吃香蕉,中途還有幾站,乾脆假裝沒看到,頭一瞥直接從旁路過。而我發現,配速員是血肉之軀,過了25Km後,也開始需要進補給站。
35Km後,配速員臉上開始顯露出疲態,儘管再也無法像剛出發時那樣,一字排開,他們依舊前前後後,輪流幫我們破風,互相為對方加油打氣,展現出十足的運動家風範。金黃色的背心是他們光榮的印記,責任讓他們忘卻了肉體的辛勞。他們的眼神一雙比一雙堅定,只因0300的配速員,身上比別的配速員多背負了破三選手們的夢想。

應該是儒意平時LSD訓練奏效,35Km到40Km間,腦內啡暫時讓我忘卻了膝蓋與腳底的不適,我緊緊地跟著配速員,跑出了水門,回到了市區。最後兩公里,我邁開步伐,從Z3 (03:40)加速到Z4(03:20),衝進了台北田徑場,在筆直的跑道,熟悉的味道中,完成了今年的馬拉松比賽。

大會時間 02:59:25

我在終點後等待,等待著儒意跑團的團員回來,不久就看到了小美教練踏著輕盈的腳步跑進終點。我很羨慕教練們的姿勢總是優雅,不像我每次馬拉松完賽後都要跛腳跛個好幾天。
今天,一半以上的團員都創下了自己最佳的成績(PB)。而且,今年的台北馬拉松,儒意跑班繼續維持著高素質完賽率。
傍晚,大家恭賀我正式進入SUB3俱樂部,一舉突破波馬門檻(俗稱的BQ)。
我的成績相較起往年,一口氣進步了十分鐘之多,說明了儒意運動課表的質與量的安排上都是值得肯定的,是這些點滴訓練,讓我在賽道上更快、更強、更狂。

跑步是一輩子的事,SUB3或BQ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標,更說不上是夢想。
真正讓我開懷的,是在疫情的艱難時刻,在跑馬的路上,有幸能和這一群比我熱血、比我認真的跑者,一同訓練、一起參賽,然後一起乾杯的幸福。
這是阿儒教練在比賽前,為我們製作的MV,值得珍藏。

這一幕,讓我記得,我們曾經瘋狂。

儒意運動,謝謝!!

繼續閱讀......

2020 台北馬拉松(上) - 當我們跑在一起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2020 台北馬拉松(上) - 當我們跑在一起

 今年的馬拉松,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是我頭一次體驗到習跑之人的氣質。我體會到馬拉松不單只是用雙腳完成一定距離的比賽而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
這要從九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說起。為了準備今年台灣唯一的一場馬拉松國際標準賽事- 富邦台北馬拉松,我報名成為儒意跑團的一份子,開始跟著教練團以及班上三十名學員,展開為期十六周的科學化訓練。訓練課程包含準備期,成長期以及最後四周的比賽巔峰期。教練群為了增加練跑興致與上課的新鮮感,會選擇不同的地點上課,有時候是河濱公園、有時候是田徑場,有時候是學校操場。除了上課著重的肌力或跑姿外,一星期至少有四天自主訓練的課表,包含了長距離慢跑、短距離間歇、一般配速跑以及肌力訓練,除了這些術科,不定期還有運動傷害與防護課程講座。總之,跑步就跟吃飯睡覺一樣,逐漸成了生活上的必需。
只是,對於跑步這件事,我的志向遠不如班上其他同學。
我看到班上同學滿溢的練跑熱情,很多人每次跑完都累的喊救命,但只要小美教練登高一呼,大家又會準時出現在相約的地點,而團練時間幾乎都是假日早上天未亮的早晨。我總是在看到小美教練上傳跑完合照時,才慢慢的從溫暖的被窩中醒來。然後,獨自在家裡附近的操場完成當天的課表。
我很訝異,練跑之人都是防水防寒又隔熱,下雨天、大熱天或者寒流,大家依舊認真地完成課表,在外人的眼裡,我們顯得格外的固執又不知變通,我們總是笑笑的說,習慣就好。外人很難理解,腳踏在積水濕滑的地板,帽沿上頂著烈日,流著滿身的臭汗,這樣究竟有甚麼樂趣? 在奔跑中,我們以為是在練腳,事實上,是在練心,我們的舒適圈不停地在腳下拓展,心胸也在路途上逐漸地寬廣。
孓然一身,有時風吹,偶爾日曬,經常雨淋,有時白天,有時夜晚,即便受限於都會區裡,我們與大地有了更親密的接觸。我們專注於一吸一吐之間的氣息,用心感受四肢擺動的韻律,按照教練安排的課表跑著、走著、操著,比賽前三個月累積跑量突破六百公里,大約是15個馬拉松的距離。在教練的帶領之下,我們一天跑得比一天快,一周比一周跑得遠。大腿與小腿上自然塑出的肌肉線條,說明了一切。
以前,我像是個沒有特別念書就上考場的小子,考的好壞全頻感覺與運氣。今年,我跟著大家一起穩扎穩打的K書,一同吃補,然後一起倒數,一起站上賽道。一路上,我看見大家為了跑得更快更遠而努力,為了實現夢想而刻苦練習,練習的路上,大家有著不同的起跑線,也有著不一樣的終點,卻都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為目標而努力。
裝備上,我依舊是那兩三條3吋短褲,配上賽事發的路跑衣,EXPERIA馬拉松襪搭配美津濃跑鞋,左腕掛上一只Forerunner 645M與腰上的一顆路跑感測器。在跑團的訓練下,我改掉了邊跑邊聽音樂的習慣,因為教練說聽音樂會使人分心,跑在路上也有潛在的危險性。
相對起以前自己練跑,自己上場,今年的馬拉松,格外特殊,因為付出,所以期待,因為期待,所以在乎。穿上了印著Garmin儒意運動字樣的跑服,我彷彿不再是位孤獨的參賽者,這件賽衣有點沉、也有點甜。賽前兩周,小美教練帶著大家試跑了最後十公里的賽道,阿儒教練辦了一場賽前講座,鉅細靡遺的帶著團員,從裝備、飲食、補給到配速策略,試著將大家調整到最佳狀態,迎接這場路跑屆的盛會。
一轉眼,十六周的訓練到了尾聲,就等起跑線旁的槍聲響起。

繼續閱讀......

2020 台北馬拉松(下) - 曾經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