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2020 台北馬拉松(下) - 曾經瘋狂

 新冠肺炎在地球上正以每天一萬人的速度,奪走人類的性命,剩下活著的人們,生活圈受到嚴格的控管。能吃能睡,能跑能跳,便是上帝所眷顧的一群。上一次參加台北馬拉松,已經是四年前的往事了。今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旅行,而且深知健康的軀體不知道還能維持多久,如果能趁著年華老去之前,在路跑上畫下一道閃耀的光芒,那事件多麼值得回憶的事。Garmin的儒意跑團,正是一座幫助我通往美麗回憶的虹橋。
賽前兩周收到主辦單位的物資,然後跟著班上同學倒數,宛如回到了學生時代。過去,我都會穿著大會贈送的賽服出賽,成為埋沒在人群中的一粒塵土,這回,我想穿著Garmin的跑衣上場,因為有Garmin跑衣護身,心理格外踏實。比賽前的連續幾周,台北都是濕冷的雨天,我們都是一路上淋雨練習過來的,所以早就習慣在溼答答的環境中奔馳。12/20比賽的這一天,天空飄著一樣的細雨,儒意教練群在市政府裡找了個乾燥又溫暖的角落,帶著我們暖身、替每位即將上場的選手打氣。
天還沒亮,選手們走出市政府,互相道別,接下來就是各展身手的時刻了。
我們身穿雨衣,戴著口罩,在起跑線後等待,等待黎明也等待起跑,前方、後面盡是帶著專注眼神的人們。此時,腦海裡不停地閃過"曾經瘋狂"的音符,直到起跑聲響,大隊人馬向前邁進後才回神,一切好像在夢境中。
起跑後,我脫去了雨衣和口罩,順著人群以Z2的均速前進(04:20),環顧四周,發現穿大會衣服上場的選手竟然是少數,和我同屬B區跑者似乎比較相信勝利女神Nike的翅膀。
大約五公里後,我遇上了螢光背心,身上綁著氣球的配速列車,氣球上面寫著03:00:00。列車後面跟著龐大的一群隊伍,在此隊伍中遇見了儒意周四班熟悉的夥伴 - 超哥。我們互相打氣後,緊緊地跟著配速列車前進。
三小時列車跑得比我平常還要快5秒左右,幾乎是我Z2的上限,再加上我每個補給站都下車吃喝一下,列車不等人,每次補給完後都要奮力加速一段才能重新上車,讓心律忽快忽慢的。
因此,前一小時跟車跟得有點辛苦。

列車行駛到大直堤頂之後,大約15公里處,有一個豐富的補給站,我決定乾脆停下來好好的吃喝一番,順便上個廁所,然後告訴自己,好好的跟車吧!! 往後的補給站只拿香蕉喝水就好。

列車駛上堤頂高架,半馬的距離僅用了1小時27分,我從來沒有用這麼快速度跑完過半馬。高架路段是個大逆風,風裡藏著細雨,往我們身上削著。此時,列車儘管稍稍放慢速度,卻已喚不回後頭一個個掉速的選手們。我的右膝此時微微地感到僵硬,大概是從來沒有這樣長距離狂奔過,但我仍繼續打起精神,擺動著手臂,留在車上。

從南港到河濱公園的這一段,是小美教練周日帶我們練習的賽段,心理稍稍有底,完賽應該不是問題。然而,25Km到35Km這可說是最難過的一段,只要腳步稍微放緩,右膝就開始不聽使喚的抗議,接著,腳底的水泡在這裡也孕育的差不多要成熟了。

身體很想下車,但意志力將我留在車上。

每逢補給站,我真的就只喝水吃香蕉,中途還有幾站,乾脆假裝沒看到,頭一瞥直接從旁路過。而我發現,配速員是血肉之軀,過了25Km後,也開始需要進補給站。
35Km後,配速員臉上開始顯露出疲態,儘管再也無法像剛出發時那樣,一字排開,他們依舊前前後後,輪流幫我們破風,互相為對方加油打氣,展現出十足的運動家風範。金黃色的背心是他們光榮的印記,責任讓他們忘卻了肉體的辛勞。他們的眼神一雙比一雙堅定,只因0300的配速員,身上比別的配速員多背負了破三選手們的夢想。

應該是儒意平時LSD訓練奏效,35Km到40Km間,腦內啡暫時讓我忘卻了膝蓋與腳底的不適,我緊緊地跟著配速員,跑出了水門,回到了市區。最後兩公里,我邁開步伐,從Z3 (03:40)加速到Z4(03:20),衝進了台北田徑場,在筆直的跑道,熟悉的味道中,完成了今年的馬拉松比賽。

大會時間 02:59:25

我在終點後等待,等待著儒意跑團的團員回來,不久就看到了小美教練踏著輕盈的腳步跑進終點。我很羨慕教練們的姿勢總是優雅,不像我每次馬拉松完賽後都要跛腳跛個好幾天。
今天,一半以上的團員都創下了自己最佳的成績(PB)。而且,今年的台北馬拉松,儒意跑班繼續維持著高素質完賽率。
傍晚,大家恭賀我正式進入SUB3俱樂部,一舉突破波馬門檻(俗稱的BQ)。
我的成績相較起往年,一口氣進步了十分鐘之多,說明了儒意運動課表的質與量的安排上都是值得肯定的,是這些點滴訓練,讓我在賽道上更快、更強、更狂。

跑步是一輩子的事,SUB3或BQ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標,更說不上是夢想。
真正讓我開懷的,是在疫情的艱難時刻,在跑馬的路上,有幸能和這一群比我熱血、比我認真的跑者,一同訓練、一起參賽,然後一起乾杯的幸福。
這是阿儒教練在比賽前,為我們製作的MV,值得珍藏。

這一幕,讓我記得,我們曾經瘋狂。

儒意運動,謝謝!!

繼續閱讀......

2020 台北馬拉松(上) - 當我們跑在一起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2020 台北馬拉松(上) - 當我們跑在一起

 今年的馬拉松,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是我頭一次體驗到習跑之人的氣質。我體會到馬拉松不單只是用雙腳完成一定距離的比賽而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
這要從九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說起。為了準備今年台灣唯一的一場馬拉松國際標準賽事- 富邦台北馬拉松,我報名成為儒意跑團的一份子,開始跟著教練團以及班上三十名學員,展開為期十六周的科學化訓練。訓練課程包含準備期,成長期以及最後四周的比賽巔峰期。教練群為了增加練跑興致與上課的新鮮感,會選擇不同的地點上課,有時候是河濱公園、有時候是田徑場,有時候是學校操場。除了上課著重的肌力或跑姿外,一星期至少有四天自主訓練的課表,包含了長距離慢跑、短距離間歇、一般配速跑以及肌力訓練,除了這些術科,不定期還有運動傷害與防護課程講座。總之,跑步就跟吃飯睡覺一樣,逐漸成了生活上的必需。
只是,對於跑步這件事,我的志向遠不如班上其他同學。
我看到班上同學滿溢的練跑熱情,很多人每次跑完都累的喊救命,但只要小美教練登高一呼,大家又會準時出現在相約的地點,而團練時間幾乎都是假日早上天未亮的早晨。我總是在看到小美教練上傳跑完合照時,才慢慢的從溫暖的被窩中醒來。然後,獨自在家裡附近的操場完成當天的課表。
我很訝異,練跑之人都是防水防寒又隔熱,下雨天、大熱天或者寒流,大家依舊認真地完成課表,在外人的眼裡,我們顯得格外的固執又不知變通,我們總是笑笑的說,習慣就好。外人很難理解,腳踏在積水濕滑的地板,帽沿上頂著烈日,流著滿身的臭汗,這樣究竟有甚麼樂趣? 在奔跑中,我們以為是在練腳,事實上,是在練心,我們的舒適圈不停地在腳下拓展,心胸也在路途上逐漸地寬廣。
孓然一身,有時風吹,偶爾日曬,經常雨淋,有時白天,有時夜晚,即便受限於都會區裡,我們與大地有了更親密的接觸。我們專注於一吸一吐之間的氣息,用心感受四肢擺動的韻律,按照教練安排的課表跑著、走著、操著,比賽前三個月累積跑量突破六百公里,大約是15個馬拉松的距離。在教練的帶領之下,我們一天跑得比一天快,一周比一周跑得遠。大腿與小腿上自然塑出的肌肉線條,說明了一切。
以前,我像是個沒有特別念書就上考場的小子,考的好壞全頻感覺與運氣。今年,我跟著大家一起穩扎穩打的K書,一同吃補,然後一起倒數,一起站上賽道。一路上,我看見大家為了跑得更快更遠而努力,為了實現夢想而刻苦練習,練習的路上,大家有著不同的起跑線,也有著不一樣的終點,卻都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為目標而努力。
裝備上,我依舊是那兩三條3吋短褲,配上賽事發的路跑衣,EXPERIA馬拉松襪搭配美津濃跑鞋,左腕掛上一只Forerunner 645M與腰上的一顆路跑感測器。在跑團的訓練下,我改掉了邊跑邊聽音樂的習慣,因為教練說聽音樂會使人分心,跑在路上也有潛在的危險性。
相對起以前自己練跑,自己上場,今年的馬拉松,格外特殊,因為付出,所以期待,因為期待,所以在乎。穿上了印著Garmin儒意運動字樣的跑服,我彷彿不再是位孤獨的參賽者,這件賽衣有點沉、也有點甜。賽前兩周,小美教練帶著大家試跑了最後十公里的賽道,阿儒教練辦了一場賽前講座,鉅細靡遺的帶著團員,從裝備、飲食、補給到配速策略,試著將大家調整到最佳狀態,迎接這場路跑屆的盛會。
一轉眼,十六周的訓練到了尾聲,就等起跑線旁的槍聲響起。

繼續閱讀......

2020 台北馬拉松(下) - 曾經瘋狂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2020 Challenge Taiwan - 51.5Km

三點半鬧鐘一響,我們便開始吃早餐整裝,因為三鐵吃的喝的,從頭到腳穿的綁的黏的,裝備如麻,我們又是菜鳥鐵人,要不是昨晚就把紋身貼紙與號碼貼紙與比賽晶片都先備妥,今天早上肯定陷入慌亂之中,有所遺漏。母貓一直是貓最忠實的補給員,和我們一同早起,幫我們將物資運送至會場。

選手們披星戴月,在靜悄悄的夜裡出發,半夜四點將自己的腳踏車一輛輛依照號碼順序,懸掛在轉換區內,選手們各個精神抖擻,宛如一場夜襲就要展開。不像前幾天的豪雨,當天老天賞了一個無風的陰天,氣溫22℃上下,不冷不熱,非常適合戶外運動。

六點一到,天光漸開,火紅的朝陽正奮力地從雲層中探出頭來。撒在湖面上,也照亮了每位選手的臉頰。大家滿心期待下水的那一刻,因為,很多人練習了好幾個月,就為了這一刻的到來。

天邊架起的虹橋,象徵著好運兆,希望今天參加的鐵人都能順利地完賽。岸旁圍觀的親友團陣容,可不比參賽的選手少。

選手們依照年齡依序下水,不同梯次的選手穿戴大會發給不同顏色的泳帽,每一梯次間隔五分鐘,很快的,原本平靜的活水湖頓時間水花四濺,上千名的鐵人拼命的滑動四肢,奮力的往前游。由於今天水溫低於24℃,大會允許選手穿著防寒衣下水,怕冷的貓特別穿了件防寒衣上場。為了這場賽事,貓可是卯足了勁,無論在體能上還有裝備上,都下了相當的功夫。

我游的是速度較慢的蛙泳,避免被踢到也怕踢到別的選手,所以等同梯的選手都下水後才出發,其實前後也慢不了幾分鐘。出發幾分鐘後,忽然發現沿著岸邊有選手用跪姿緩慢的行走,我看到差點笑出來,不會游泳還來比賽,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活水湖清澈見底,不但遠手混水摸魚一下子就被看穿,水底下的水草以及肥美的魚群看得讓人非常療癒。

1500公尺的游泳距離遠比想像中的近,可能是平常都在20公尺的小小泳池練習,游起開放水域特別令人玩味。游了一圈,上岸時工作人員那一記攙扶,象徵著游泳階段的結束,準備跑入轉換區,迎接自行車項目的到來。
跑回轉換區後,有兩種風景,一種是迅速的找到自己的愛車,流暢的一邊著裝,一邊趕著上路的選手。另一種是像我一樣把身體用毛巾擦乾,吃了兩包能量膠後,還去廁所撒了泡尿,才傻呼呼的的把自行車推上賽道的菜鳥。
第一關的游泳並沒有耗費我太多的力氣,當登上自行車時,有種莫名奇妙的衝勁,一路上維持時速30公里以上的飆速前進。大會規定騎乘時不許跟車,所以從頭到尾都是獨自踩踏完成,陰涼的天氣配上徐徐的微風,騎乘在山海之間,可謂享受多過於辛苦。然而,三鐵中我最沒有把握的就屬自行車項目了,主要是擔心平常沒有好好維護的坐騎,在路上發生意外的爆胎或機械故障。還好,捷安特的品質果然是值得信任的,一路上帶著我破風超車。
自行車的40公里,從頭到尾我幾乎都是使勁地踩踏,心想不必保留體力給有保握的路跑十公里,於是很順利的像風一樣騎回了轉換區,只不過下車時,用力過度的臀大肌開始抱怨起來。這是平常沒有練騎的必然結果。
回到轉換區,再次吞下了兩條黏黏的能量膠,感覺自己是機器人,像是加機油般讓凝膠從咽喉流入了食道,狠狠的多灌了好多水才舒服些。然後趕緊來到比賽的最後一關,路跑。
一般就路跑單項,我十公里用四分速以內來完成是不成問題的。只是大腿在騎完自行車後,似乎不再願意聽大腦指揮,維持高頻的運動,協商結果只得勉強的用四分半速穩速前進,以求無傷完賽。
我發現賽道上跑起來格外輕盈的,都是鐵三角的接力選手,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一般鐵人經過前兩項的體能消耗,疲勞多少顯露在肢體運作上。在有人類有限的體能,有效的分配體力與補給,看來是鐵人三項重要的一環。
平常積極累積的跑量,在最後兩公里發揮了效能,回復了原有四分速的水準,加足了馬力一口氣衝進了終點。人生的第一場鐵人賽事,就這樣開開心心無痛完成了。在終點等待的是爸媽的笑靨,他們無疑是我面對所有挑戰,背後最有力的後盾。
他們這趟陪著我遠赴台東,不僅當我的營養師、還負起自行車貨運、終點啦啦隊,以及瞻前顧後的補給員的多重角色。
與其說自己完成了鐵人三項,更精確地說,是我與家人共同完成了這項寶貴的回憶。
我想,每一位鐵人的背後,都有著龐大的後勤及補給,無論他們是家人還是好友,他們一路上支撐我們突破自己體能的極限,然後,繼續帶著熱情,追求更好的自己。
被我推坑的貓,也順利的無傷完賽,除了他整個暑假勤練游泳,發揮堅強的意志力外,
比賽過程中,一路當貼身褓姆的母貓絕對是功不可沒。
我體會到,運動賽事一直都不是屬於一個人的活動,從報名、練習、準備、比賽到賽後恢復,如果少了家人與朋友的鼓勵,比賽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微薄到無足掛齒。
真正的比賽活動短短的兩三個小時就結束了,但是賽前賽後的雀躍之情,卻可以在心中迴盪很久很久。賽後的第一餐,爸媽在富岡漁港款待我們高能量高蛋白的海鮮料理,補足了早上所有體能上的耗損,慢慢的消化,然後內化成身體的一部份。
看著桌上滿滿的食物,聞著它們傳來的香氣,唾液情不自禁的激起了食慾,這才是動物的本能。我真心覺得自己若不是菁英選手,其實沒有必要在比賽時飲用那有"食物"功能卻沒有靈魂的能量膠體。
當天下午,貓夫婦就乘車返回花蓮了,我則是懷抱著比賽的餘溫,在旅館中泡澡放鬆,與家人多待一天,呼吸台東清新空氣,才回到繁忙的都市。這些賽道外的點點滴滴,讓整個鐵人賽事有了更完美的終點。
爸媽早已過了拔刀論劍的年紀,他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報名鐵人賽事,對於他們來說,看到我開心跑到終點所得到的喜悅,比自己上場所的到的快樂還要豐富。
51.5K是鐵人賽事的入門,比想像中的容易完成,往後還有113K與226K等著我哪天心血來潮來挑戰。人生漫漫,突破自我,沒有進度表,就如同我從三鐵接力,到今天獨力完成51.5,竟隔了近二十年之久。

有人說,鐵人精神就是永不放棄的信念,享受克服痛苦後所得到的甜美果實。
我則相信,參加賽事,比較像是緣分,與旅行一樣,
如果能從比賽過程,體會出一點道理,獲得一些感動,得到一些歡笑或自信,
那麼行程是否走完,或者完賽的快慢,其實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繼續閱讀......

2020 Challenge Taiwan - 準備2021 Challenge Taiwan - 吃飽喝足

2020 Challenge Taiwan - 準備

揮之不去的是病毒築起的高牆,國門深鎖依舊,遠遊的日子遙遙無期。炎熱的七月天,過剩的體力找不到出口,我試圖在台灣這座平安土地上,尋找更多感興趣的事情。去年年底的365環花東自行車,收盡了東海岸的美景。今年年底若能順勢完成西海岸的一日雙城,想必是件難忘的壯舉。可惜,我這位自行車界的門外漢,搜尋不到相關的資訊,只好暫時擱置。卻無意中發現因疫情延期的Challenge Taiwan國際鐵人賽,有釋放出百位名額可以報名。

大學時代曾經和同學組隊完成51.5公里的三鐵接力賽,事隔近二十年,心智、體力、財力各方面早有所進展,心想個人完成三項運動應該不成問題。於是,找了登山、騎車及路跑的最佳戰友貓,約定了我們人生的第一場三鐵賽事。我們各自上網繳了4500台幣的報名費,我參加了35-40歲的個人組,貓則參加了浮標組,然後才開始研究標準三鐵51.5Km是怎麼一回事。

51.5Km標準賽是由游泳1.5Km (限時50分),自行車40Km (限時100分),路跑10Km (限時90分),以及兩個轉換區所組成。是一場四個小時內就能結束的賽事,但這期間身體消耗大量的熱量,補給成了完賽的必備條件之一。記取上次騎自行車西進武嶺不懂得補給,把鍛鍊的肌肉當柴燒的教訓,這次不能再犯相同的錯誤了。能量膠是選手們最常用來補給的食物,我和貓各準備了四條貴桑桑的能量膠,賽前幾天試吃了一包,非常的難以下嚥,跟吃藥的感覺差不多。

三鐵賽事不像馬拉松比賽熱門,可能是因為高昂的報名費以及三項運動技能,基本上只要願意花錢,就可以取得參賽資格,至於是否能完賽,就看個人本事了。八月到十一月比賽的三個月期間,除了跟著儒意運動吃三至四天的課表,每星期至少撥出一天練游1500公尺,再加上一天的肌力訓練,自行車兩三個星期騎一次河濱公園30公里,一個星期幾乎天天都有安排運動,每天平均消耗的熱量超過三千大卡。

貓則是暑假才開始報名游泳課,原本怕水的貓,因為被推了坑,便是硬著頭皮也要拚拚看完賽。據母貓說,貓游泳練得很勤,一星期有一半時間下班都泡在水裡。雖然我們的目標都是玩賽就好,但是都希望能在比賽過程中,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我們還光顧了大學同學蛋蛋開的瘋三鐵內湖旗艦店,她熱情的與我們分享玩三鐵的樂趣,店裡擺滿了各種訓練器材,還有比賽的各種裝備,看起來三鐵對我們而言可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無法帶著原本單單游泳、騎車以及跑步的裝備和思維上場。像是三鐵衣就是一個蠻重要的裝備,以及T1、T2轉換區的概念,都比想像中複雜許多。因此,特別借了一本徐國峰的鐵人三項入門的書來拜讀。三鐵的面貌才在心底才真正有了雛型。

裝備方面,泳帽必須要用大會提供的,泳鏡一般350元雜牌的就很好用了,自行車在比賽前一周騎到淡水,勞駕爸媽將陪我上武嶺那台捷安特TCR載至台東,跑鞋部分因為不打算競速,所以穿支稱性較高的慢跑鞋上場。最後就缺一件三鐵衣與號碼帶了,正好馬拉松世界正在出清,用六折的迷人價格買了一件原價近七千的三鐵衣,與兩百出頭的號碼帶。

訂房是比賽前置作業中重要的一環,四個月前想預定台東比賽當天的飯店幾乎已經客滿,還好依舊有幾間小型民宿可供選擇,而且價格合理,這間名為希望城堡的民宿,兩張雙人床,一晚僅收兩千元,而且距離比賽會場只有十分鐘的距離。房間放得下兩台自行車,更好的是退房時間沒有像飯店一樣嚴格,隔天早上比賽結束還可以回來盥洗一番。
51.5Km的比賽日期是11/15(日),選手們前一天得親自跑一趟終點站,鐵花村,進行報到程序。今年賽事因疫情延了半年才舉行,主辦單位非常有誠意,除了一般的物資外,每位選手可領到一個特製的防水袋。比賽當天半夜四點就要起床,0430前要將車子放入轉換區,所以我和貓晚上十點早早的就寢。
儘管是第一次參加三鐵賽事,我們比較像是逮到機會外出旅遊,當天晚上爸媽帶我們去富岡美娥海產店飽餐一頓,看到那些今天剛比完226/113的選手熱情地舉辦慶功宴,完全不像幾個小時前才剛經歷一場高耗能的鐵人賽事。明天就換我們了,真是令人期待。


繼續閱讀......

2020 Challenge Taiwan - 準備2021 Challenge Taiwan - 吃飽喝足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強風吹拂

卸下了登山包、脫下了實驗衣、旅行箱閒置後的猴子,究竟剩下些什麼? 大概就剩下一雙勁腿與一雙路跑魂了吧。從大學開始,跑步之於我,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沒認真思考其目標與目的。跑步,不是為了減肥,也沒有蒐集賽事的嗜好,更沒有追求成績的突破。我跑,就為了快樂兩個字爾已。長年以來,我每個月的跑量介於五十到一百公里之間,純屬玩票性質,堪稱極不專業的市民跑者。

然而,在這兩三年參加的幾場馬拉松賽事中,我發現平日若稍微增加一些跑量,比賽時偶爾就能得到一點獎金或獎品,與厲害的選手們同台。我心想,那如果真的認真地訓練一下呢? 是不是就能健步如飛了呢? 還是一旦認真起來,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呢?

今年秋天,從未受過任何正規跑步訓練的我,受到Garmin跑團的感召,成為儒億跑班的一份子,見識一下所謂練跑之人的真功夫。儒億跑班採用的是漢森馬拉松訓練法,共十六週的訓練課表,每星期練五至六天,包含一天團體技巧課與一至兩天的團練,團員來自社會各族群,橫跨三代的年齡層,因為跑步這檔事,大家成為同學,跟著教練們學習。上課採能力分組,跑步這遊戲是跟自己競賽,大家對跑馬也有自己的詮釋。踏在相同的跑道上,有人講求華麗完賽,有人力求速度,有人找歸屬感,有人藉此紓壓。大家雖然目標不同,但是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而跑。

受到教練們的啟發,沒有練習的時候,我開始閱讀相關路跑的書籍,拜科學化訓練之肆,跑步的各種參數已經可以精準的數量化,再加上心律錶的普及,大大的拉近了市民跑者與職業選手的距離。徐國峰幾本著作,無論對於初學者或進接者,都能快速的了解跑步的各種參數與與技巧。還有一本日本人寫的"拼命跑,不如挑對鞋",教我如何正確選鞋。接著是肌力訓練與筋膜放鬆的知識,還有圖書館就借的到的一脫拉庫跑馬勵志故事,像是"真男人的奧運馬拉松之路"、"市民跑者之王"、"jay的跑步筆記"、"強風吹拂",都讓我從藥物實驗室的研究員,慢慢變成一名熱血的運動員。

參加跑團後的跑量幾乎是我之前的兩倍以上,更不用說還有強度較高的間歇跑與肌力訓練,我一點也不覺得練習有多疲累,反而在這一次課表結束後,就期待著下一次的練習,不管晴天、雨天、平日、假日,跑團同學們過人的意志力,讓曾經以為非常自律的自己,見識到真正練跑之人的癡與狂。

教練常常在訓練結束後,對我們說"大家辛苦了"。我不太懂教練的意思,對我來說,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或付出,是一件既幸福又快樂的享受,更何況這裡有一群跟我們相似的人,一起經歷這段異於常人的瘋狂歲月。

從當兵時的慷慨激昂、準備負笈歐洲時的悸動、 剛踏入製藥業的熱血沸騰、以及參加高山嚮導訓練的異想天開。原來,一直以來,對於生活的熱情,它從未消逝。只是它如四季的更迭,會隨著環境找到出入。不斷地將熱情轉換為快樂,是人生來具有的本能。

武漢病毒堵住了旅行的跑道,金錢遊戲腐敗了製藥的前途,此刻,馬拉松的賽道燦爛奪目,正等待著我向她奔馳。

123、123、1234567、儒億運動、加油!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內灣明月光 (下)

 儘管星光流域的床不是很舒服,大家還是賴在床上翻來覆去,直到刺眼的陽光射進房內才起床。山裡的歲月,總是慵懶,時而聽到狗吠聲與每小時嘎啦嘎啦的火車聲。清晨,我還是沒卸下平日都市的緊湊,一早就換上路跑服裝,獨自去民宿旁的內灣國小訓練每日課表,也趁機看到內灣老街平靜的一面。

不同於以往出遊總少不了登山健走的基本路線,今天早上找了個平坦的河床,在娃娃車可抵達的距離,伴著清澈的溪水,大家不費體力,僅坐在水岸聊天、戲水。後來才發現,來此戲水的人幾乎都是帶著娃兒的家庭。

這是子夏第一次參與烤肉活動、河邊戲水,都市出生的小孩對於大自然無比的好奇全都寫在臉上。
我和妹妹小時候也曾跟著爸媽,經歷過這段遠離都市保護傘的過程,才造就出今天愛冒險的個性。水底優游的魚清晰可見,釣客拿著釣竿沿溪尋找釣點,如此場景也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之一,如今依舊非常喜愛。

不過,比起陌生的大自然,長期待在都市的同學們還是比較習慣待在空調的室內,尤其是用餐時。這兩天的每一餐,我們刻意安排比平時提前用餐,因為只要稍晚個半小時,整家餐廳便人滿為患。
小朋友體力有限,到中午就呈現低電量狀態,妹妹和大為不得不回民宿將之安置。
大夥在用餐完畢後,搖搖晃晃的走過了北角吊橋,來到對岸的北角24吃冰。
妹妹和大為一定也很想來嚐一口吧! 
我就想到,我和妹妹也曾經是那個掃爸媽興,只會哭鬧的小朋友。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跳過出生與老死會拖累別人的前後兩段,那該有多好。
不過,回頭又想想,不就是因為有了生老病死,才讓健康的青春年華顯得特別可貴嗎?
原本三五位成大幫創始會員,加上眷屬們,如今已經是十幾個人的小團體了。
接著,昨天過度衝刺的貓夫婦以及高義一家人也回房補眠去了。
剩下的人走入了著名的內灣老街,擁擠的人潮,戴口罩的沒幾個。
不知該讚嘆台灣防疫的成功,還是該待擔心人民對疫情過度樂觀?

昔日的內灣戲院已改建為餐廳與攤販,老一輩人常說的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了,
而真實情況是,戲棚下站久了只會腳酸,然後得轉行。
街上道地的客家小吃擄獲了大家的味蕾,每一個店家門口幾乎都是大排長龍,
其中,我最中意的莫過於這間沒有招牌的粉圓豆花創始店。
芋圓與地瓜圓的極品大概就如此了吧,嘗盡了台北東區、九份、金山老街、宜蘭的包心粉圓,
這裡的口感與味道堪稱一流。於是,一口氣買了兩盒冷凍地瓜圓回家慢慢品嘗。
就算粉圓這種看似沒有太大學問的甜點,能做到專精,也是件了不起的事。
老街上,香味四溢,許型似乎非常滿意今天的吃吃喝喝,免爬山行程。
這一面塗鴉,說明了整個內灣老街裡,各式各樣令人垂涎的食物。
傍晚時分,子夏睡醒後也來逛老街。內灣老街與台北街頭,他可能還無法區分。
但這裡的蚊子,馬上就嗅出外地來的鮮血,讓子夏的眼睛腫了一個大包包。
新竹縣政府為了吸引遊客前來,中秋假期在內灣舉辦了浪漫山林音樂會,讓整個山林就掩沒在沉音樂與人群的喧鬧間。
貓夫婦強調今晚要招待我們大家,幸好妹妹預訂了老街上出名的客家料理 "內灣茶堂",既便宜又好吃,尤其是好久沒有吃到的薑絲大腸、客家粄條與擂茶,完全沒有因為下午吃太多街邊小吃而影響到今晚的食慾。
飯後,新郎新娘繼續接受大家的祝福,一手的紅包袋裡,裝著大家祝福的話語,好像回到了那個手機還不普及,大家還用紙卡傳情的學生年代。
貓抽紅包的遊戲,一直玩到第三天午餐的甕窯雞餐廳,才將我們手中所有的喜氣,全部交到貓夫婦手裡。感謝他們千里迢迢,在籌辦婚宴的百忙之中,還不忘與我們這群兄弟一同賞月。
甕窯雞的風味普普通通,尤其是那道雞毛口味,嘗起來怪里怪氣的。
然而,就如同參加喜宴,桌上擺的料理再怎麼美味,桌邊坐的人們方為宴會中的主角。
吃進嘴裡的是食物,咀嚼的卻是人生的味道。一樣的雞,坐到隔壁與陌生人吃,味道也就變了。
隨著社會歷練越來越多,對這樣的感覺有更深的體悟。
一隻貓、一隻母貓,恭喜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