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櫥櫃裡擺放著我小時候塗鴉作品 - 一群快樂的小朋友手拉手的白色磁壺,被家人當作藝術品高高供奉著,捨不得拿來使用。至今我仍舊佩服自己童年時期豐富的想像力及繪畫天分,這瓷壺的產地在鶯歌,也代表著這座離台北不用一小時車程的陶瓷小鎮,距離我已有將近二十年的距離了。對於鶯歌的記憶,經過歲月的風霜,早已變得模糊不堪,但家裡櫃子裡的磁壺,色彩依舊亮麗如新,也挑起我舊地重遊的念頭。
一走出鶯歌火車站,是個記憶中十分陌生的地方,得靠著沿路清楚的指標走到鶯歌老街。路途上騎樓被亂停的機車占領、攤販也伺機設攤,更甚的還有拿路障占車位的,步行的遊客常常被迫走在馬路上,看得出政府很努力地推行在地的陶瓷文化,但顯然的很多居民的公德心還有待加強。陶瓷街是由一條由磚道鋪成的人行走廊,兩旁種滿了椰樹頗有南洋風味,統一規格的屋簷及招牌,上面卻印著鮮明的"XX銀行"字樣,顯得萬般俗氣。
我們走進了幾間陶藝店,裏頭賣實用的鍋碗瓢盆陶具很討人喜歡,難得有想買回家的衝動,一方面是價格便宜,一個都在百元上下,而且是台灣生產製造。家裡媽媽買的日本貨不見得有這些漂亮,卻要花上好幾倍的價格。我這也才明白,原來磁具或陶具是如此大眾平價的物品,無毒又環保,可惜在台灣只有比較講究的餐廳會使用,大部分的餐館還是用免洗或是塑料的餐具居多,我覺得挺可惜的。
台灣的陶藝有多麼讓人心動,我很想拍一些和大家分享,然而店家們打著"尊重智慧財產"的旗號,守著舊有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經營思維,一律禁止照相攝影。我認為創造藝術品的價值首先要懂得與人分享,藉著分享才能得到更多共鳴。
本來以為會因陶具而發展出茶藝文化,實際上,老街上的餐廳並不多,多半是一些零星的小攤販。老街入口有間名為富貴陶園的餐廳,華麗的裝潢,結合了陶藝文化與美食藝術,看起來很不錯,價位也如店名般的有點富貴,但為了不耽誤下午參觀博物館時間,最後選擇一間名為厚道飲食店,正港的台灣古早味的小吃部。
會找到這間飲食店是因為它狹窄的店面門口排滿了人客,再探頭往店裡一望,不用懷疑!!就是這裡了。最喜歡坐在木質的古早桌椅上捧著霸氣十足的陶磁碗公,一面大啖滿滿的一大碗炸雞腿飯,一面吸清涼退火的地骨露,將一天所需的能量都備齊了。
鶯歌老街上並沒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東西,除了這間餐館。
但是鶯歌陶瓷博物館論質論量都是來鶯歌不可錯過的展館。
博物館大門口依舊保存著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招牌,只是在上面加註了新的名稱。我很喜歡這樣的概念,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這讓我想到短短幾年間,大學原本的生物系一下子更名為生命科學系、一下子又變成生物科技系,字面上越來越花俏、定位卻越改越模糊,捨去歷史、追新求異到底佔到什麼便宜??
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與室外的一大片公園連為一體。免費入場參觀還附有專人解說以及語音導覽,全館展品皆可大方拍照。畢竟是學化學,我最感興趣的是陶瓷在生活上的應用、科學材料上的發展。然而,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陶瓷與這塊土地間豐富的情感,從清朝時期的燒磚、民國時期陶具瓷具的大量製造、到現代陶製藝術品的發揚光大。
我們逐漸從製造轉型到外型設計,接著注入文化創意,陶瓷的發展彷彿是台灣歷史發展的縮影。
逛累了,地下室有咖啡館可供聊天休息,在這裡我捎了兩張明信片,推薦朋友有空可以來這裡逛逛。
室外的公園是親子們的樂園,一畝沒魚沒蝦的人工小池子,大人小孩們就可以玩的不亦樂乎,而一旁混有垃圾汙水的溪流,正悄悄的在哭泣著,如果能把蓋公園的經費拿來整治河川,不但孩童們有活水玩,魚蝦也有生存空間,不是兩全其美。
傍晚回家前,順道搭車去了趟三峽三角湧老街,這條走過百年風華歷史的巷道,以嶄新而復古的姿態呈現在遊客面前,整齊畫一、清潔衛生的店家吸引不少觀光客,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的街道或許就是複製這裡的景致吧!! 磚紅色的砌牆在陽光下發出溫柔的古色,讓人非常舒服,當然在炎炎夏日,沿街的冰店總是門庭若市。
金牛角麵包是當地的特色,口味不斷推陳出新,顏色五花八門,更有裏頭包餡的。
街上光是賣牛角麵包的店家就有數十間以上,店員熱情的請路過的民眾試吃,這就是台灣觀光景點賣名產的普遍現象,大家一窩蜂的賣相同東西,不斷地模仿複製,一起瓜分一塊大餅,還不斷強調自己是正宗的創始老字號。
滿街的淡水魚酥、九份芋圓、台中太陽餅、台北鳳梨酥、花蓮麻糬、大溪豆干......讓人眼花撩亂。如果這些食物也像藥物研發有專利期保障,也有像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市場區隔,或許會讓業者有創新的動力吧。
旅程最後,也是三峽最令我癡心的角落,是一間在不起眼的巷弄間、名為甘樂文創的店家。
外表看起來只是間平實的咖啡簡餐店,其實不然。當初就是被它門前滿庭的綠意給吸引,進到店裡仔細一瞧,這間屋子是由百年的三合院老厝改建,店裡沒有高貴的建材,由一群熱愛鄉土的藝術朋友,藉由這空間傳達給到訪著老三峽的人文特色。
屋裡沒有太多的商業氣息,倒是充滿著對土地的關懷與寄託,每一項作品都是小眾的、代表著我們庶民的生活。在這小空間裡每月定期有舉辦音樂表演、藝術品展覽,一點一滴的灌溉著的在地文化的種子。
在地文化,才是旅人最想收藏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