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福爾摩沙的收藏 (17) - 基隆潮境

網際網路的發達,讓豐富的旅遊資訊快速的流竄,有時還真讓人眼花撩亂,在有限的周末假期中,叫人難以取捨。兩星期前的周末,同事Ivan登高一呼,帶領我們這群平日中午擠在小小餐桌前的飯友,走出戶外,讓陽光鬆鬆我們的深鎖的皺眉,也讓海風清清大家汙濁的肺。長年在都會區工作、溫文儒雅的Ivan,內心其實深藏著對大自然的澎湃,每個星期一總能聽他分享周末的魔幻饗宴,在台北市附近,又找到了哪條山林步道、哪片神秘沙灘或,或者新認識了哪一種鳥類或植物。
飯友成員中幾乎是都會上班女,還有一位帶著小孩,趁著天空正清、海水正藍的季節,最後拍板去男女老少皆宜的基隆八斗子看海,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定點,而且從內湖出發只需要四十分鐘的車程。第一站我們約在長庚醫院後山的情人湖公園,是一座非常迷你,比大湖公園或碧湖公園還小的人工湖與環湖步道,大概是為了提供長庚醫院行動不便的患者一個親山的環境吧。我們要離開時,最意猶未盡、吵著不想走的是年紀不到我們十分之一的小瓜。
人多的好處就是到海鮮餐廳可以點滿桌的料理,任意挑了一間碧砂漁港海產店 - 漁品軒,點了蝦子、海瓜子、魚肚、蒸青衣、炸透抽、炒魚腸、蚵仔湯、白鯧米粉等十來道海鮮,配上沁涼的石花凍。在漁港,只要食材新鮮、同桌的人對味,怎麼點都好吃。只是目前還沒有一間海鮮餐廳足以與白沙灣海濱餐廳媲美。
不顧日正當中的曝曬,我們走在毫無遮蔽的潮境公園,
任憑汗水瘋狂的流,溼潤了衣裳,又讓海風給吹乾,
白浪濤洗著礁岩,讓一整片藍海多了份層次,一瞬間,海上成為眾人目光交會的舞台,海巡署的快艇在海上翻騰、展現精湛駕駛的技術。
奮戰不到兩小時,美女們敵不過陽光的火力,終究簽下了降書,倉皇的躲進了希臘天空,投降條件是必須喝下一杯凍飲以及吃一塊高熱量的糕點,大家毫不考慮的欣然接受。
這一坐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我的認知是 平常所認識的同事們,只是他們整個人冰山中的一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上班外的天地,彼此的交集,絕不是侷限在工作兩個字打轉爾已。
走出冷氣房時太陽已是強弩之末,我們輕鬆的走下忘憂谷,登上了觀景台,看他已從容的姿態緩緩地落入地平線。倘若當時堅持頂著烈日玩耍,到夕陽西下時,我們或許已經精疲力竭、頭暈難過,反而錯失了欣賞落日的雅緻。這讓我學習到當別人在氣頭上時,別硬碰硬的道理,再強的人也有脆弱的時刻,無論習文或習武,懂得看勢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向晚的微風將大家燦爛的笑聲吹向大海,我們約好在夏天結束之前,要一起乘船爬上遠方的那座小島 - 基隆嶼。
聽說有釣客墜海,剛剛趾高氣昂在海上表演的海巡快艇,火速動員到岸邊,附近的漁船也全靠過來協尋、直升機一圈圈的在空中盤旋,兩台救護車苦苦的在岸邊等著,卻一籌莫展。
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蔚藍的海洋被黑幕染成了一片漆黑,船上微不足道的燈火,讓搜救行動宛如大海撈針,最後終於讓搜救的隊伍揚長而去。
雖然希望這只是場演習,但我清楚知道,這樣的場景在海邊常常發生,只是今天剛好被我們看到了,無論上山或下海,我們都不是大自然的對手。
晚上,我們像觀光客般擠在八斗子夜市的人群中,一個個燈火通明的攤販,像極了八斗子外海的漁船,只是漁船捕的是小管,攤販捕的是我們的胃口。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容身的角落,勉強的點了客夜市牛排,上一次吃夜市牛排,至少是六年前的事了,這麼多年來,夜市的衛生條件還是在原地踏步。
兩個星期後,我和Polly帶著好奇的心,再次走了趟潮境公園與在一旁的海科館,這回跟著解說員的腳步,一不小心看到了這棟摩登建築、美麗公園糖衣底下不堪回首的過去,也瞥見了這棟建築物的靈魂。
海科館是台灣建築師林洲民的作品,他保留下了日據時代北火發電廠的結構,設計出富有當地海洋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園區。對於建築一竅不通的我,亦能感受到博物館裡流暢的參觀動線以及寬敞明亮的空間,尤其是七層樓的挑高設計。
原本發電廠結實裸露的鋼骨,像是架起了歷史與現代的虹橋,讓老建築注入新素材後,在八斗子漁港邊揚眉吐氣。
海洋科技並非台灣強項,對於館內的展覽原本是不抱太大期待的,想說當作逛街散步晃晃也罷。沒想到管裡的陳設與導覽,讓我印象深刻。館裡頭打造的模型甚為粗糙,不像杜莎夫人蠟像館裡的人物逼真,蒐集的科學技術遠比不上德國柏林的科技博物館(Deutsches Technikmuseum),聲光效果與魅力也沒有倫敦的科學博物館激發人們對科技的幢景。
但館裡介紹台灣島民與海洋長久的依存關係,看我們世世代代如何利用、汲取、破壞以及珍惜海洋資源,常讓我看了會心一笑,
包含了鹽田兒女的故事、達悟族的拼板舟文化、台南蚵農的養蚵人生,東港海中黑金的黑鮪魚傳奇,還有討海人永遠心靈的寄託 - 黑面媽祖,
 這些都是在外國博物館裡找不到的獨特記憶。
原來,海科館的使命不是在教導人們如何用科技征服海洋,而是要我們懂得飲水思源,善待海洋資源,這說明了台灣已漸漸朝向文明的道路前進。

逛完主題館,我們跟著滿腔熱血的解說員搭車來到潮境公園。難以置信的是腳底下這塊綠草如茵、草木芬芳的原野,在政府多年來的努力之下,將整片垃圾掩埋場綠化成公園,昔日居民的惡夢,今日成了老少休憩的樂園。
為了化解居民擔心垃圾場汙染海洋的疑慮,解說員帶我們深入建造在潮境公園上的復育中心,裡頭進駐了海洋生物研究單位,抽取附近的海水,一方面隨時監控海水品質,一方面做本土魚類、珊瑚的復育工作。
志工的解說,讓民眾意識到海洋與我們息息相關。他們相信,當人們對海洋開始產生情感時,就不會把海洋的經濟利益作為唯一的考量,當人們對於海洋生物有些許的認識後,就不會只將海洋生物視為果腹的食物。
人在做 天在看,我們開始以反省的態度,面對以前拿垃圾填海的無知,
願意花更大的成本,讓這塊土地回復故有的芬芳,
要改善這些,不是一兩年,也不是幾群環保團體就可以做到,
而是從小做好教育。

二訪潮境公園,在腦海中留下美麗的回憶,
除了雙眼看到的深邃海洋、蒼翠海岸線、以及寓教於樂的海科館,
我感受到政府改善海洋環境的心在基隆萌芽,
扎扎實實的用教育點滴地灌漑著。

這些盡心的公僕們,值得我們掌聲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