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博士與碩士的抉擇

當朋友們一一各奔前程時,我也面臨著對未來的抉擇。

18/08/2010是我一年級的口試 (Viva),在藥學系每年要升級時必須要通過一場口試,口委是系上與自己研究領域相近的老師,口試一方面可以測試學生的素質,是否適合繼續就讀,另一方面可以從獨立的觀點,發現Project可以改進的地方,也就是說,如果指導教授對學生不負責任,口委可以藉此進行監督。我認為是不錯的制衡機制。

我的口委Barrie kellam是生物化學領域的,但有很強的化學背景。Viva從早上10點進行到下午1點,前兩個半小時口委就我的Project問了很多問題,有的是關於Project的研究動機和生物機理,有的是化學反應機制。Barrie常常在我不知從何回答時,用引導式的問法幫助我思考。我在短短三個小時內,學到很多思考的方法,而我的表現也得到Barrie的正面回應,順利通過口試。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改變我念博士態度的是最後半小時的口試。

Barrie : Do you enjoy your Ph.D study so far?
Monkey : Not really.
Barrie : How come? Lets have a talk......

 我順從內心的感受,也就是說我認為我Ph.D至此沒有念得很開心。我口委鼓勵我找出原因,並告訴我念Ph.D很重要的是要樂在其中,才有意義。也才有動力支持我走完之後的學習,否則之後會讀的很辛苦。於是,我花很多時間想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其實我兩位導師對我指導沒問題,對於研究的Project也有興趣,和實驗室夥伴相處的也很融洽,實驗進度也可以,家裡也沒有給我壓力,但是只要一想起三年後還要受一次寫論文的煎熬,便完全沒有興致。再加上實驗室所有的同仁學費幾乎不是國家出就是藥商儀器商贊助,只有我自掏腰包,讓我覺得錢花的很冤枉。並且,因為一年級我的Project經費已經預支了(每年大概是15萬台幣,我一年級就花了快30萬)。最重要的是,有沒有Ph.D學位對我沒有差,因為我沒有想執教鞭。拿一個碩士回台灣,在職場上也足夠了。

爸媽,老師還有Polly乃至於室友們都鼓勵我繼續念,也提供我很多思路,但終究只有我能對自己負責。甚至,2013的今天,仍然很難斷定當初的決定是否最適合我,然而,我很驕傲的是每一步棋都是自己下的。

與其在短時間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不如從問題上著手。

第一個找的是Polly,他願意留在英國找工作,支持陪伴我往後的學習,但如果我選擇回台灣,她也願意配合。就像我論文上的謝誌,Polly的存在讓我的Ph.D完整。

第二個找的是老師,希望他們能幫我解決財政考量,包括學費與Project經費。我向他們表示,自己負擔學費和解決Project經費有困難。

我打算要是有經費就繼續念、沒有就拿碩士回家。他們積極幫我找贊助商,結果Project經費首先解決了,接著學費也解決了部分,於是我有充足的理由繼續我Ph.D旅程。

這次的抉擇,我學到了一件事情。就是當面臨抉擇時,要順從自己內心的渴望;對於不滿意的制度,或者自己理念和別人不同,要懂得適時的表達,做充分的溝通,而不是依社會或別人的價值觀概括承受。

很感謝Barrie開了一扇門,Polly和老師的鼎力相助,實驗室同仁和室友們的意見交換,還有爸媽的支持與理解。

更多的未知,等著我去面對,但所站的起跑點已不同於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