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高山嚮導營 - 傾聽自己的聲音

偏安於台北都會區,一晃眼也超過一年半了,

平日,期待著到公司和分析夥伴們一起為案子努力,假日,期待著到郊外欣賞大自然的風景,天秤的兩端保持著穩固的平衡狀態。
晚上做做運動,寫寫網誌,周末定期回淡水、找Polly出去走走,生活過得簡單,卻也快活。日復一日,飛過了一隻又一隻的青春小鳥。人生如果以時間當座標軸,我已完成或者說用去了一半,沒有凸槌的話,如此規律的戲碼將會一直重複演到退休。上班努力的解決分析的問題,存摺上的數字多了幾位數,假期多遊歷了世界幾個角落,雙腳爬上台灣幾座百岳,完成幾場馬拉松,然後無聲無息的離開人間。如果以夢想的進度當座標軸,自得其樂於上班工作,是我踏上夢想道路的起點,因為人的基本需要若無法滿足,談夢想也就不切實際。但我清楚地知道,規律的工作是身為社會一份子的一點責任,卻不等於夢想道路的終點。

終點究竟在哪?

現在回答或許太早,卻不願等到退休後再來尋找,或者等生命結束前才在後悔。於是我開始在有限的業餘時間,摸索自己值得用一生去追求、體驗的心靈境界。

四月六日,從玉山回來的隔天,遞出了由自己淺薄登山經歷所寫成的履歷,應徵今年度高山嚮導培訓的課程。因為對於攀登高山,我的知識明顯不足,埋下許多潛在危險,而相較於挑戰台灣百岳,我更希望能幫助更多朋友們,看見台灣山岳之美。隔天順利的收到錄取通知,一星期後,開始數個月室內課程與高山見習的活動。

本梯次一共招收24名學員,年齡層分布從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到退休的養老人,職業廣泛到有公務人員、計程車司機、工程師、教授、廚師等。過去,大家對登山有不同的看法與經驗,現在,報名嚮導的動機也千奇百怪。其中,有一名老師的想法我深感認同,他說他想成為高山嚮導的目的是因為實在看不慣時下的年輕人將心靈與視線鎖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中,他要用自己的影響力解放這群可憐的孩子們。我則是告訴大家,相較起在歐洲,台灣人有戶外運動的比例十分稀少,喜愛觀光享受的人口卻特多。為了滿足遊客們物慾的要求,飯店與道路修建反而造成山林過度開發,破壞了原本山林的原貌,我認為愛護土地的第一步就是親近它、了解它,於是登山嚮導就扮演輔導民眾的要角。

第一個星期連續三晚的開場白課程,每位教官都像是一本活的故事書,散發著無限的魅力。有人專精裝備使用、有人擅於帶隊技巧、有人專研氣象天文等,對我而言,他們的魅力來自於每顆滾燙的服務熱忱,以及用耐心、愛心與用心所累積出的帶團經驗。期待有一天,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侃侃而談山裡的故事。

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的生活雖然有些吃力,但我絕對願意多付出點時間找尋人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