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2020 台北馬拉松(上) - 當我們跑在一起

 今年的馬拉松,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是我頭一次體驗到習跑之人的氣質。我體會到馬拉松不單只是用雙腳完成一定距離的比賽而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
這要從九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說起。為了準備今年台灣唯一的一場馬拉松國際標準賽事- 富邦台北馬拉松,我報名成為儒意跑團的一份子,開始跟著教練團以及班上三十名學員,展開為期十六周的科學化訓練。訓練課程包含準備期,成長期以及最後四周的比賽巔峰期。教練群為了增加練跑興致與上課的新鮮感,會選擇不同的地點上課,有時候是河濱公園、有時候是田徑場,有時候是學校操場。除了上課著重的肌力或跑姿外,一星期至少有四天自主訓練的課表,包含了長距離慢跑、短距離間歇、一般配速跑以及肌力訓練,除了這些術科,不定期還有運動傷害與防護課程講座。總之,跑步就跟吃飯睡覺一樣,逐漸成了生活上的必需。
只是,對於跑步這件事,我的志向遠不如班上其他同學。
我看到班上同學滿溢的練跑熱情,很多人每次跑完都累的喊救命,但只要小美教練登高一呼,大家又會準時出現在相約的地點,而團練時間幾乎都是假日早上天未亮的早晨。我總是在看到小美教練上傳跑完合照時,才慢慢的從溫暖的被窩中醒來。然後,獨自在家裡附近的操場完成當天的課表。
我很訝異,練跑之人都是防水防寒又隔熱,下雨天、大熱天或者寒流,大家依舊認真地完成課表,在外人的眼裡,我們顯得格外的固執又不知變通,我們總是笑笑的說,習慣就好。外人很難理解,腳踏在積水濕滑的地板,帽沿上頂著烈日,流著滿身的臭汗,這樣究竟有甚麼樂趣? 在奔跑中,我們以為是在練腳,事實上,是在練心,我們的舒適圈不停地在腳下拓展,心胸也在路途上逐漸地寬廣。
孓然一身,有時風吹,偶爾日曬,經常雨淋,有時白天,有時夜晚,即便受限於都會區裡,我們與大地有了更親密的接觸。我們專注於一吸一吐之間的氣息,用心感受四肢擺動的韻律,按照教練安排的課表跑著、走著、操著,比賽前三個月累積跑量突破六百公里,大約是15個馬拉松的距離。在教練的帶領之下,我們一天跑得比一天快,一周比一周跑得遠。大腿與小腿上自然塑出的肌肉線條,說明了一切。
以前,我像是個沒有特別念書就上考場的小子,考的好壞全頻感覺與運氣。今年,我跟著大家一起穩扎穩打的K書,一同吃補,然後一起倒數,一起站上賽道。一路上,我看見大家為了跑得更快更遠而努力,為了實現夢想而刻苦練習,練習的路上,大家有著不同的起跑線,也有著不一樣的終點,卻都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為目標而努力。
裝備上,我依舊是那兩三條3吋短褲,配上賽事發的路跑衣,EXPERIA馬拉松襪搭配美津濃跑鞋,左腕掛上一只Forerunner 645M與腰上的一顆路跑感測器。在跑團的訓練下,我改掉了邊跑邊聽音樂的習慣,因為教練說聽音樂會使人分心,跑在路上也有潛在的危險性。
相對起以前自己練跑,自己上場,今年的馬拉松,格外特殊,因為付出,所以期待,因為期待,所以在乎。穿上了印著Garmin儒意運動字樣的跑服,我彷彿不再是位孤獨的參賽者,這件賽衣有點沉、也有點甜。賽前兩周,小美教練帶著大家試跑了最後十公里的賽道,阿儒教練辦了一場賽前講座,鉅細靡遺的帶著團員,從裝備、飲食、補給到配速策略,試著將大家調整到最佳狀態,迎接這場路跑屆的盛會。
一轉眼,十六周的訓練到了尾聲,就等起跑線旁的槍聲響起。

繼續閱讀......

2020 台北馬拉松(下) - 曾經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