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TWB北高360 - 練騎

 疫情可以禁錮人們的活動範圍,卻無法限制人們對探索未知的渴望。在國門不知何時開啟的迷濛日子裡,,繼環島、環花東、西進武嶺之後,重啟自行車鍊條,想說連柯文哲都能兩度完成一日北高了,值得嘗試看看。憑著一股傻勁以及好奇的心態,3/17已早早鳥的身分,報名了一日北高的賽事。而貓、Ricky這兩位三鐵的夥伴,外加從未參加大型賽事的阿茶,也不幸的被我鼓舞推坑,菜鳥慢速列車因此成軍。

報名簡章上活動對象寫著

"18歲以上,70歲以下,具連續騎乘200公里以上經驗及能力,有自信於時限內挑戰完成者。"

四項條件中,我們符合了三項,只有"具連續騎乘200公里以上經驗及能力"不符合,距離比賽還有兩季以上的時間,想必不是問題。

因此,為了準備比賽,我和Ricky在周末假日試著練騎。從南港騎到了東北角海岸,騎入了烏來,騎上了不厭亭,也騎進了基隆市區。

有時候被導航帶入山間無名小徑,坡太陡,路太滑我們就下車用牽的。
我們騎過了寧靜的山城,造訪了沒有觀光客的平溪。
一開始,我們騎去又騎回來,發現回程時,重複相同路線有種倒帶的感覺。
雙輪略過了北海岸,開車太快,跑步太慢,用騎的剛剛好。
後來,我們學會單趟的旅程,用騎的過去,搭電車回家。
這樣讓我們有體力,騎到更遠的地方。
我們不怕烈日曬,沒有陽光,哪來的藍天呢?
每次回家,身上就多了兩截的曬痕,手臂兩截、大腿也兩截。顏色取決於當日太陽的心情。
宛如完賽證明直接就烙印在身上。
我們總是邊騎邊逛邊休息,拿著練騎的藉口,其實我們踏頻很逍遙,
外加頻繁的休息、遊憩,讓平均時速都不到二十公里。
目的地固然在遠方,但對我們來說,過程才是最值得紀念的。
就像我們的人生,很少人把終點當作是生命的目標。
向北,騎到基隆和平島,撲鼻而來的海味,不禁令人停下車往水中探個究竟。
之前環島宜蘭到台北騎的是北宜公路,這回騎濱海公路,台北宜蘭果然是一日生活圈。
向南騎過了鶯歌,桃園就不遠了,以前都覺得鶯歌、桃園遠在天邊,
其實,他們一點也不遠,輪子轉沒幾圈就到了。
牽著腳踏車走過熱鬧的大溪,物價馬上比台北便宜一大截。
內行的車友,都知道騎車跟爬山一樣要趁早,最好天亮前出發,
空氣好、交通好、人群少,可以看到城市不一樣的一面。
人聲鼎沸的三峽老街,也有空蕩蕩的畫面。
好幾回有雄心壯志,貪心的想從台北一路穿過桃園、新竹,然後去苗栗找貓。
結果都是邊騎邊玩,最遠只到桃園的石門水庫後,就去龍潭市區吃午餐了。
因為報名北高360,我們有了長途騎乘的動力,將自行車的足跡四處延伸。
這樣的練騎,看在老鳥或別的車隊眼裡,可能一點都不入流,
別說一次騎乘兩百公里,連一百公里可能都勉強達標,
過程中又常常被沿途風景給分心,與其說練騎,不如說是騎車觀光比較貼切。
比賽很快地就要到來了,每個月累積的距離大不了一兩百公里爾已。

我們沒有人體驗過一次騎乘兩百公里的感覺,也不知道西濱騎起來美不美,更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完賽,但上次武嶺經驗告訴我,騎不動了,休息再騎就好,最大的敵人是飢餓,餓到渴著了,不僅無法續騎,更會造成身體損傷。

我們不懂跟車,也沒有設定完賽目標,只有約定好,比賽當天一起騎,一起休息、一起補給,一起完賽或者一起殘念,一同享受騎乘過程,反而完全沒有壓力。我們也說好,如果當天下大雨,那就自動棄權,明年再來就好。

貓為了這場賽事,還買了一台碳纖維的新車,卻在比賽前兩周,因為公司要鑑測,毅然決定退賽。原本的四人行,剩下了三劍客。

比賽前一兩周,北部依舊是不穩定的天氣,但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秋意以及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撫。大會寄來的物資簡單明瞭,沒有華麗的包裝與贊助,車衣剪裁合身,頗具設計感。
Polly買了整盒巧克力與能量棒,我先將車子騎回淡水老家,遇到後輪破胎,剛好複習一下換胎。
接著,就期待賽事當天不要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