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溪自行車道是台北騎往桃園的必經之路,好幾次騎車經過鶯歌,看到河岸旁興建中的新北市立美術館,龐大的建築,一副完工的模樣,卻遲遲等到今年四月才開放,為原本已經夠熱鬧的鶯歌小鎮,帶進了更多的人潮。
不曉得是出於新鮮,發自內心對於藝術的喜愛,還是天氣太熱到美術館吹吹冷氣,今天的美術館可用擁擠兩個字來形容,甚至到了下午,還需要排隊分批入館。
台灣的美術館與博物館有個常態,就是一大早遊客都很稀疏,接近中午時逐漸湧進人潮,午後來到高峰。好在我們在一開門第一時間就抵達,完全避開了人潮。
新美市立美術館外表像個大雞籠,而遊客就像是小雞們從四面八方前來覓食。
儘管造型像是做破碎的雞籠子,推輪椅的長者、坐娃娃車的嬰兒都可以在裏頭的無障礙空間自由穿梭。自從有了娃娃車後,開始感受到台北真是個無障礙友善的城市。這些友善,展現在硬體設施上,也顯露在人們對身障者與嬰幼兒的關懷中。
雞籠周圍被三鶯陶瓷河濱公園給圍繞著,但由於天氣過熱,大部分的遊客都待在雞籠裡吹冷氣避暑。
新北市以前給人文化沙漠的刻版印象漸漸地由於藝文活動的舉辦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的興建,慢慢的與台北市融合在一起,由於幅員廣大,更可以享受台北市少有的寬敞空間。
在台灣,美術館人潮通常熙熙攘攘,除非有知名的特展。但今天的人潮真的讓我對於市民們的水準有所改觀。館內基進城市、往來照見大展都是以在地文化為主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能很快地產生共鳴。
儘管科技進步,現在大部分藝術創作都進入了數位化的世界,但人類對美感的追求始終存在,而對於美感的培養,需要從小時候點滴融入生活中。
回顧小時候學的所有知識中,除了語文之外,就是美勞和體育在生活中最受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