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陽光、羅馬、五漁村 (3) - 聖城梵諦岡

嚴格來說,把梵蒂岡歸到義大利不尊重神明,就像把台灣歸為中國的領土一樣不可原諒。

梵諦岡(Vatican City)是歐洲面積最小的國家,只有上千的人口,由教宗統治。國土面積與人口多寡並不影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挾有世界超過十億的天主教信徒,梵諦岡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度。

一般到羅馬觀光的遊客,都不會錯過訪問梵蒂岡的好機會。

看膩了羅馬的斷瓦殘垣,注重建築完美的梵蒂岡,反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歐洲到處都是教堂,但有人說,如果只能挑一個看,那就來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吧!! 但對於宗教沒有概念的我,完全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隨著遊客與信徒的腳步,踏進了聖城。大門前密如螞蟻般的遊客,整齊的排隊等待安檢。
一般教堂內靜謐的氣氛,完全被廣大的群眾給打破。寬敞的設計,搭配壯麗不足以形容的裝潢,讓沒有慧根的我,也隱約的感受到神明的號召,一時興起,想租語音導覽了解一下眾神的,可惜眾多語言中竟找不到中文,這或許反映出大陸與教廷交情的冷漠。

有一項作品被我認出,就是被關在防彈玻璃中,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的"聖殤",雕刻出聖母瑪利亞抱著軟趴趴耶穌遺體的模樣。
教堂內維妙維肖的雕刻已夠令人讚嘆了,一旁的梵蒂岡博物館的收藏更是驚人,宗教力量之大,由此可見。對於宗教不感興趣的我,將先人嘔心瀝血的傑作,走馬看花的帶過。

參觀過程我發現,日本與韓國團的導遊非常用心,在陰涼的樹下,拿出印有各著名傑作的A3大小照片,一張張的仔細的團員講解其中之奧妙。印象更深刻的是,無論男女老幼的團員,各個像學生般,乖乖的排成兩排,聆聽作筆記。
求知的精神,令人敬佩。
無論在室外庭園或是室內陳列室,無意間可以看到中學時代歷史課本出現的名作,像是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波哥的火室以及擠滿遊客的西斯汀禮拜堂(The Sistine Chapel),大家爭先恐後,為的就是目睹位於芎頂的創世紀大作。

米開朗基羅費了四年的時間,每天朝著天花板塗鴉後的傑作。
館藏的所有雕像、壁畫、地毯,若非藝術家們的熱情加上強大的宗教力量,難以完成。
我記得以前通識課的老師說過,最早的音樂和藝術都是為宗教服務而生的,
但看完了數以千計的人形畫或雕像後,反而讓人不是很舒服。
在沒有數位科技的年代,畫家們用精湛的畫技,將心中神的意象,化為具體。
藉著手中的畫筆,將不同時代、不同時空的人物,打通了一條時空隧道。
走下這道貝殼狀的螺旋天梯,我們從神的領域下凡到人間。
高處不勝寒,還是乖乖待在俗世好。
筆直的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從聖保羅大教堂一路延伸到台伯河畔的聖天使堡。
離開聖城前,在聖保羅廣場上留下最後的背影。
步行至聖天使堡的路上,一棟旅遊書上沒寫的不起眼公寓,插著在歐洲幾乎沒機會看到的旗幟,在我們眼中是那麼的熟悉。
這是中華民國在歐洲僅存的大使館。
感謝教廷在我們外交風雨飄搖的年代,依舊給我們雪中送炭的溫暖。
抵達聖天使堡前,下了場傾盆大雨,不知何故讓天使落了淚。大雨淋濕了台階,濕潤了磚路,彷彿提醒我們走得太遠,該找個地方休息。
 我們駐足在寧靜的Trastevere區裡的一間家庭式餐館,taverna della scala,找了一個舒適的角落坐了下來,服務生熱情的招呼,我們各點了一分套餐,從前菜到點心,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義大利廚子的傑作。一掃前幾天在舊城觀光區不是太貴、就是難吃或吃不飽的不好的體驗。繳了三天的學費,終於到要離開羅馬的第四天,嘗到義大利美食。
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將最後在羅馬的白天都在這裡度過。
旅程的第五天,搭乘九點半的火車北上,
列車上遇到兩位來自美國的中年夫婦,
畢業於美國名校的他們,一位是工程師、一位是老師,每年都會安排一段長假,四處自助旅行。
我發現他們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的觀念,有著歐洲人的味道,
我們各自分享了行程規劃,兩小時車程就在談笑間度過,
 列車開進了佛羅倫斯的新聖母車站,沒有見到托斯卡尼的艷陽,到處是溼答答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