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小亞細亞的巨人(6) - 伊斯坦堡之宮

伊斯坦堡舊城之所以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除了聖蘇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之外,多爾瑪巴赫切宮(Dolmabahçe Palace) 與托普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論建築成本與歷史價值都可稱得上是伊斯坦堡的鎮城之寶,這次行程中旅行社留足了充裕的時間在參觀這兩座皇宮上。
不同於伊斯坦堡之街篇,體驗伊斯坦堡屬於平民化的一面,伊斯坦堡之宮帶著較濃厚的貴族色彩。
托普卡比皇宮位於聖蘇菲亞大教堂後方,步行五分鐘內就可以到達。皇宮是鄂圖曼土耳其時期,蘇丹的官邸與迎賓場所。建築外部就像土耳其音樂一樣,總是帶著憂鬱的色調,如果雨天來參觀應該更有感覺吧!皇宮裡總共分為四個庭院與一個後宮,Hakan帶大家參觀的動線,是先參觀最精彩的後宮與第四庭院,然後再讓有體力的人繼續向前依序逛完第三到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面積最大,圍繞寬廣的樹林與花園,許多逛累的遊客都在此歇息。
第二庭院由崇敬門進入,在此檢查門票與安檢,遊客多的如僵屍般,以緩慢的速度前行。前幾年的恐怖攻擊重挫土耳其的觀光事業,嚴密的安檢布局看得出土耳其政府的努力。
我們團員每人配戴著耳機,即便分散得很遠,還是聽得到導遊的解說與呼喚。
剛好遇到一團來自新加坡的旅行團,他們邁著急促的腳步前進,猶如行軍。導遊劈哩啪啦的講解速度更像念經,出外旅行還這樣緊張兮兮的,真是辛苦。
第二庭院裏面展示了當時的兵器、時鐘與伙房設備,裏頭有詳盡的說明,可媲美博物館。
在玩世紀帝國時,就對鄂圖曼土耳其最強的兵種 -土耳其火槍兵(Janissaries)久仰大名,
今天總算親見到當時讓各國聞之喪膽的大枝火槍,大概是怕強大的火力被敵人仿製,展示館內不能拍照。
進到了第三庭院,是蘇丹主要活動的地方,也是接見使節的場所,因為室內皆不能照相,沒有東西與大家分享。托普卡比皇宮到了第四庭院與後宮,是最精采的部分,但不知為何,到了這兩區,遊客反而沒有前兩區多,可能是光逛完前兩區就累壞了,難怪經驗老道的Hakan帶我們從後面逛起。
第四庭院的花園的地理位置,正好是馬里馬拉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交會處,在古代是重要的軍事防守位置,現在則是觀光客們拍照的熱點。所有的欄杆與建築都是以幾何圖形構成,簡單卻不呆版。旅行團更有幸將我們安排在此花園旁用餐。
室內裝潢的特色一樣全是由幾何圖案建構而成,外加阿拉伯文點綴,不知道是採光不佳還是使用的色調偏暗,逛了幾座宮殿與清真寺,室內都不是很明亮。
後宮管制森嚴,以前除了蘇丹、太后、后妃皇女及未成年皇子外,沒有外人可以進入,更別說動物,今天帶小豬進到後宮,她高興的手舞足蹈。
這一面牆是我的最愛,雖然我一個阿拉伯字都不懂。
阿拉伯文與中文堪稱是世界兩大最複雜的語言,兩者剛好都有著如圖畫般的曲線,拿來當作裝飾一點都不突兀。這年頭更流行將阿拉伯文和中文刺青在身上。
如果你覺得托普卡比皇宮不夠壯觀華麗,那麼博斯普魯斯海峽右岸,新城區的
多爾瑪巴赫切宮(Dolmabahçe Palace) 與旁邊的齊拉岡皇宮(Ciragan Palace)的高貴將進逼法國的凡爾賽宮,然而,當蘇丹厭倦了實用價值高的托普卡比皇宮,進而動搖國本建造宏偉歐式風格多爾瑪巴赫切宮時,也注定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走向了滅亡之途。今日已列入世界遺產保護,當成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還沒走進多爾瑪巴赫切宮,門外鐘塔上的雕刻就已經奢華的淋漓盡致了,
打從大門排廊到宮殿外部,已看不到伊斯蘭教的影子,基督教不靠一兵一卒,用文化的力量削弱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皇宮裡是不予許照相的,全程得跟隨解說人員依照動線參觀,團員們個個聽話的將相機手機收進包包裡。
皇宮內極盡奢華,本身建築宏偉之外,還放置了各國贈與的裝潢,炫耀意味濃厚。最有名的就是中國與日本的瓷器、俄羅斯的北極熊還有英國的水晶燈。
因為沒有照片提供大腦做連結,回來一個月後回憶起皇宮內部裝飾的細節,竟是朦朧一片。不知不覺中,對於旅程的每項細節,我變得過度依賴於科技,導致五感與記憶逐漸的退化。
旅程,若抽去了相片,回憶還剩下什麼? 如果一點都不剩,豈不是白白走一遭?
我赫然體悟,那些相片可以奪走的,會隨時光模糊的,都不是旅程重要的回憶。
真正深刻的體驗,是透過與土地的互動,與人們的交流,影響我們的思考,一塊一塊的拼湊出我們世界的模樣。
在爾瑪巴赫切宮旁邊的齊拉岡皇宮(Ciragan Palace)就沒有爾瑪巴赫切宮幸運了,它被
Kempinski飯店集團買下,改建成五星級奢華飯店,從此繼續服侍著政商名流。
飯店戒備森嚴,不是路人可以隨意進入參觀,
不接受旅行團大量預定,更顯出它的尊貴。 
但旅行團也不因此善罷甘休,為了滿足客人的虛榮心,金展端出白花花的銀兩,讓團員們在大廳享用尊爵般的下午茶。大竹說,這下午茶的餐標是此行程中價格最高的一餐。
點心精緻程度自然不在話下,畢竟眼前的餐食,不是我們生活階層日常生活接觸的到的。
當團員將桌上高熱量的甜點往嘴裡送時,我們的導遊Hakan與領隊大竹只意思意思的吃了一兩口。當貴族並不見的比較幸福,這些高糖分的食物反而是身體無謂的負擔。
大門口旁整面牆的名人榜,是全球曾經來訪的有頭有臉人物,我只認得出其中少數,只能怪自己孤陋寡聞,也剛好解釋今天的我只能在這裡吃下午茶,而不是以受邀貴賓的身分造訪。
用下午茶的短暫時光,我雙眼的確有捕捉到貴族的身影,舉手投足與我們凡人有很大的差異,身旁還跟隨幾位侍者。大竹先前有先提醒我們,最好別拿相機朝他們拍照,以免侵犯他們的隱私而惹上麻煩。
平凡如我者,愛怎麼拍就怎麼拍,完全沒有形象的束縛,壓根子不會有人在乎我們的存在,自由自在。
遊船期間,博斯普魯斯海峽右岸的大小皇宮、私人別墅,匆匆地從我們眼角邊劃過,海風呼呼的吹著,彷彿在告訴我們,皇宮蓋的再華麗、別墅再舒適,就算是蘇丹或世界首富,也無法永恆持有,充其量僅是眾多擁有者中的一位過客罷了。
然而,我看著周遭的同事或朋友,承襲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在台北勉強買了間老舊的小房,二十年的高額貸款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沒有太多的選擇。
世界無限寬廣,何必將自己短暫生命,侷限在一個幾十平方米的樓房中呢?
在伊斯坦堡 ,還有一個值得一訪的地下宮殿(Yerebatan Sarayı),就位於聖蘇菲亞大教堂旁的馬路邊,外觀十分不起眼,但進入室內,下了階梯宛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座地下宮殿在拜占庭時期就存在,並非為了躲避敵人而建。當時聽到這地下建築被用來當作地下蓄水池,供應伊斯坦堡的居民用水時,覺得拜占庭帝國未免也太奢華了,既然是蓄水池何必裝飾得如此華麗。
然而經過仔細一瞧,不難發現所有的樑柱並沒有一致性,粗細長短不一卻顯得相當協調。
大竹說這些柱子是從各處回收來再利用的,包括了最有名的那根刻著蛇髮魔女的梅杜莎,正好倒立筆直的插在地上,成了地下宮殿最火紅的拍照之處,這大概是當初在建造宮殿時沒想到的驚喜吧!
伊斯坦堡,小亞細亞巨人的中樞,匯聚著土耳其的資源以及土耳其人的夢想,
日以繼夜的在亞洲與歐洲的拉扯之間掙扎,在伊斯蘭與基督教的歷史矛盾中匯流,
一邊努力追求經濟的狂飆,一面聆聽著周而復始的喚拜聲,
真叫人迷惘。

小亞細亞的巨人(3) - 土耳其藍
小亞細亞的巨人(5) - 伊斯坦堡之街
小亞細亞的巨人(7) - 土耳其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