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桃李滿門

轉眼間,步出大學校園已逾十二載,除了旅英那幾年,我每年都會找機會回到母校走走。剛畢業那幾年,還有待在校園念碩博班的同窗可以敘敘舊,如今,同學們各分南北,校園中熟識的剩下成功校區兩旁挺拔的黑板樹、光復校區的老榕,還有老了十歲的老師們。

今天回到學校,為的是參加吳天賞老師的七十歲壽宴。
與吳老師的關係,要從服完一年半的兵役後說起。
在台北陽明山麓的中國醫藥研究所當助理是我出社會的第二份工作。半年之後,時任所長吳天賞兩年借調期滿,輾轉回到成大繼續教書,我被帶回了熟悉的校園、昔日朝夕相處的系館,這一待就是兩年的光景。

和在業界不同的是,平日與我一同奮鬥做實驗的,是碩博士班學生,印象很深的是,我是實驗室中最早下班的人,每天準時六點到操場報到。吳老師與學生們都躬耕到夜深人靜時,才揹著沉重的思緒回家休息。實驗室的魔果訓練營是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所以,畢業時無論是否有練就出化學系真本領,至少磨練出極度耐操的本事。

我雖然是以助理的身分存在於實驗室,每星期仍要進行例行的進度報告,
受到老師及學長姐們的照顧,不在話下。
在實驗室中學習到不少天然物分離純化,結構鑑定的基本概念。兩年研究成果發表的文章,外加老師毫無保留的推薦函,助我拿到諾丁漢大學博士班的入場劵。

留學期間,也屢年收到老師寄來的新年賀卡。
即將退休的吳老師可說是天然物界的南霸天,他嫡下的學生遍及全台,在業界學界遍地開花,藉這個機會,大家有緣相聚在一起,不亦樂乎。
宴席間,大家有說有笑,無論是剛踏入社會的小毛頭,還是當上了企業的大老闆,大家把時間拉回了學生時代的苦澀,談起那些年實驗室的生活,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然而,照片中只是門生中的一小部份,師徒間翻臉不認人,形同陌路的也大有人在。

三年不見,今天,老師的氣色格外清朗,
一面吃著壽宴,一面接受滿門桃李所準備的禮物與祝福,
除此之外,老師的最大欣慰是我們將實驗室的精神帶到社會的角落,
也就是傳承的精神。

我意識到,一個人大權在握、叱吒風雲之時的風光,不一定真實,
人總會老,權力也有交棒的一天,
當人褪去所有社會加諸光環後,真正讓人感念的,便是那份真情。

吳老師,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