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清境農場,今天要從中部橫貫公路,穿過中央山脈,直奔東海岸。那是一條長達133公里,如肚裡小腸的蜿蜒的幽靜公路。雪山隧道打通後,從台中到花蓮,大家寧可高繞台北,這條先人胼手胝足鑽鑿出的羊腸小徑逐漸乏人問津。
一路上爸爸雙手緊握著方向盤,朝著宛如沒有盡頭的前方小心駕駛著,即便整車的乘客已睡得東倒西歪,他依然聚精會神的凝視前方。我發現載著全家的C.W.Chen,不再是三十年前那個永無倦容的爸爸,坐在副駕駛座的,也不再是身手矯健,隨處都能煮出豐富料理的媽媽。
我精神奕奕地凝視著窗外,在宛如無窮盡顛簸的山路上,想著歲月如何帶領我們一家人朝著生命有限的盡頭挪移。
駛過大禹嶺後,繞進救國團觀雲山莊歇息,庭前空蕩蕩的,一台車子也沒有,我們四人的來訪顯得十分突兀。掛在窗樑上的"當風劃過屏風山"歌詞,掏起記憶的波瀾,回想起那段曾經走過中橫的苦哈哈、窮不拉基的學生生活。
物換星移,人事已非,青天白日旗依舊飄揚,餐桌椅擺放整齊等不到遊客,昔日的一床難求的通鋪,如今空白面對窗襦興嘆。手遊與桌遊打敗了團康,新一輩的人們不再踢我們的老路,觀雲山莊這塊招牌被卸下,恐怕是遲早的事。
牆上一張大字報,左邊一句"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右邊一句"莫忘初衷"
無奈,中間留了好大一片空白。
我看著發呆,想了好久,
區區幾個字,道出了人在有限的生命中,看清自己,明白凡事得有取捨的智慧。
媽媽手術後,更懂得關心別人、善待自己,當晚抵達花蓮,她品嘗了人生第一口日本和牛,一盤要價上千元的和牛。人類如此脆弱,在遭遇挫折之後,才開始明白一些道理。
涮好那盤肉,大部分夾到爸爸、我與Polly的碗裡,她自己只嘗了一點點。
家人是媽媽心上的一塊肉,看我們吃比她自己吃更開心。
我看到普遍的華人社會,爸媽從小灌輸小孩未雨綢繆,老師教導學生力爭上游,出了社會主管語重心長的說要吃的苦中苦,年長的總是用當初自己是怎麼苦過來的經驗,督促年輕世代。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周遭得不少人,還是循著老一輩人期待的眼神,
在社會的價值中度過,個人普遍成了最卑微的存在。
或許他們生來有成為蝙蝠俠或蜘蛛人潛能,但努力做個好孩子、好爸媽、好員工,追求分好薪水,耗費了他們大半的生命。
消脹的最好方法就是四處走動,後山的燈會一年比一年的有模有樣,顯出花蓮政府推展觀光的用心。逛燈會最重要的還是身旁的人,燈的好壞反而成了其次。
喜歡花蓮,倒不是因為這些熱鬧的活動,華麗的裝飾,或者不可思議的旅遊補助。
如果沒有認識貓與一帆,花蓮不會如此迷人,
如果小叔叔一開始沒有衝動在花蓮買房,我也不會來得如此頻繁,有機會仔細端詳她得容顏。
最近讀到一段很有道理的話,是這麼說的,
人會隨著時間不斷長大,也會不斷移動,因此身邊的人會來來去去,不斷認識新的人,也不斷失去舊的,有的人待得久一點,有的人短一些,如此的差異罷了。
家人、親戚、朋友都是生命中的過客,我們如何參與他們,他們就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距離春節假期結束還有四天,媽媽臉上已呈現疲態,嘴巴可以逞強,身體卻越來越難使喚,
"好想盡快搭普悠瑪號回台北":媽媽像小孩子一樣呼喊著。
原來,有些事是勉強不來的,需要時間醞釀的,再怎麼急也只是枉然。
剛手術完的媽媽,硬是挺起身子,陪我們環半島一星期,幾乎已經到達體力的極限。
嘴裡還不甘心的說著:要不是有傷口,一定跟隨你們上山下海大膽衝刺。
今天要是傷口在我身上,我很難有像媽媽依舊充滿著勇氣面對整趟旅程。
我們決定,隔天打包行李,一起提早回家。
離開花蓮前,在鄉村媽媽美式早餐店,一面吃著高熱量的早午餐,一面咀嚼著時間,
書架上放了一本 黃淑文編的"趁著年輕去流浪",正好寫出我這趟旅程的心情。
流浪,不一定是要去很遠的地方,而是在不斷探索自我,追尋自我的過程。
豬年環半島,如果我在這七天當中,能體會到媽媽的一點想法,
體悟到當身邊的親人無法像昔日一樣行動自如,甚至自己有一天也會有無法活蹦亂跳的心情,
對於這一天來臨時,能勇敢的面對這樣的事實,對於生活依舊能抱著希望,
我想這就是這趟旅行最大的收穫了。
物換星移,人事已非,青天白日旗依舊飄揚,餐桌椅擺放整齊等不到遊客,昔日的一床難求的通鋪,如今空白面對窗襦興嘆。手遊與桌遊打敗了團康,新一輩的人們不再踢我們的老路,觀雲山莊這塊招牌被卸下,恐怕是遲早的事。
牆上一張大字報,左邊一句"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右邊一句"莫忘初衷"
無奈,中間留了好大一片空白。
我看著發呆,想了好久,
區區幾個字,道出了人在有限的生命中,看清自己,明白凡事得有取捨的智慧。
媽媽手術後,更懂得關心別人、善待自己,當晚抵達花蓮,她品嘗了人生第一口日本和牛,一盤要價上千元的和牛。人類如此脆弱,在遭遇挫折之後,才開始明白一些道理。
涮好那盤肉,大部分夾到爸爸、我與Polly的碗裡,她自己只嘗了一點點。
家人是媽媽心上的一塊肉,看我們吃比她自己吃更開心。
我看到普遍的華人社會,爸媽從小灌輸小孩未雨綢繆,老師教導學生力爭上游,出了社會主管語重心長的說要吃的苦中苦,年長的總是用當初自己是怎麼苦過來的經驗,督促年輕世代。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周遭得不少人,還是循著老一輩人期待的眼神,
在社會的價值中度過,個人普遍成了最卑微的存在。
或許他們生來有成為蝙蝠俠或蜘蛛人潛能,但努力做個好孩子、好爸媽、好員工,追求分好薪水,耗費了他們大半的生命。
我卻相信生命是一段不斷探索的歷程,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就算是經常來的花蓮,每回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
然後,我們所認知的花蓮,再也不是電視上的花蓮、書本上的花蓮、或是別人口中的花蓮。
今年的,也不同於去年的,春天的,也有別於夏天的,
油菜花問我夏天的金針花是否無恙?夏蟲不可語冬雪,金針花與油菜花,綻放在不同的季節,花蓮卻因為他們,變得更加的迷人。
有雞、有熊、有蝴蝶、有妹仔在金黃色的油菜花地毯上嬉戲,
看著人群潮來潮往,花開花落,除了記憶,什麼都留不下,在這遼闊的花東縱谷。
於是,我越來越愛拍照,用以抓住瞬間的吉光片羽。
對於爸媽來說,來花蓮光顧賴桑壽司,就好像呼吸一樣的理所當然。
走進賴桑壽司,等於滿足口腹的保證。
無論是吃無菜單的桌菜,還是現場點餐,餐食擺滿全桌也是一種必然。
一次又一次,我的雙手還是沒學會節制喊停。
肚皮總要經歷一趟新鮮、美味、飽足、腫漲、激撐的過程,然後才能回復平靜。
消脹的最好方法就是四處走動,後山的燈會一年比一年的有模有樣,顯出花蓮政府推展觀光的用心。逛燈會最重要的還是身旁的人,燈的好壞反而成了其次。
喜歡花蓮,倒不是因為這些熱鬧的活動,華麗的裝飾,或者不可思議的旅遊補助。
如果沒有認識貓與一帆,花蓮不會如此迷人,
如果小叔叔一開始沒有衝動在花蓮買房,我也不會來得如此頻繁,有機會仔細端詳她得容顏。
最近讀到一段很有道理的話,是這麼說的,
人會隨著時間不斷長大,也會不斷移動,因此身邊的人會來來去去,不斷認識新的人,也不斷失去舊的,有的人待得久一點,有的人短一些,如此的差異罷了。
家人、親戚、朋友都是生命中的過客,我們如何參與他們,他們就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距離春節假期結束還有四天,媽媽臉上已呈現疲態,嘴巴可以逞強,身體卻越來越難使喚,
"好想盡快搭普悠瑪號回台北":媽媽像小孩子一樣呼喊著。
原來,有些事是勉強不來的,需要時間醞釀的,再怎麼急也只是枉然。
剛手術完的媽媽,硬是挺起身子,陪我們環半島一星期,幾乎已經到達體力的極限。
嘴裡還不甘心的說著:要不是有傷口,一定跟隨你們上山下海大膽衝刺。
今天要是傷口在我身上,我很難有像媽媽依舊充滿著勇氣面對整趟旅程。
我們決定,隔天打包行李,一起提早回家。
離開花蓮前,在鄉村媽媽美式早餐店,一面吃著高熱量的早午餐,一面咀嚼著時間,
書架上放了一本 黃淑文編的"趁著年輕去流浪",正好寫出我這趟旅程的心情。
流浪,不一定是要去很遠的地方,而是在不斷探索自我,追尋自我的過程。
豬年環半島,如果我在這七天當中,能體會到媽媽的一點想法,
體悟到當身邊的親人無法像昔日一樣行動自如,甚至自己有一天也會有無法活蹦亂跳的心情,
對於這一天來臨時,能勇敢的面對這樣的事實,對於生活依舊能抱著希望,
我想這就是這趟旅行最大的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