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2021 Challenge Taiwan - 準備

 延續去年年底Challenge Taiwan (CT), We have a deal的熱情,繼續挑戰三鐵賽事的念頭在一月初便開始萌芽。眼看著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在地球上蔓延,台灣也出現零星的本土個案,更激發行樂須及春的慾望。每年的三月到四月是鐵人的賽季,意味著一月底前就要完成報名手續,更精確的說,如果想參加今年的賽事,我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準備時間。

原本處於猶豫狀態的我,要不是好友Ricky的熱情邀約,我可能不會衝動地按下了報名鍵。Ricky是我的大學同學,他連續參加了三年的CT 三鐵,可說是CT賽事的忠實粉絲,卻從來沒有成功完賽過。他屢次未完賽的經驗,也就是在比賽途中棄賽或是成績超過各項限時的Did Not Finish,簡稱DNF,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原本,我認為參加賽事,就是要賽前充分準備,比賽時展現出最好的自己,就像參加考試一樣。事實上,在各種領域的競賽當中,無論是體育、科學、政治、理財、電影,乃至於選美、才藝的選拔,最終能走上頒獎台,獲得桂冠的,終究是極少數的菁英分子,而能夠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候選人或參賽者,已經是非同小可的強者,能順從內心渴望,積極參與賽事的人,便已經打敗了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能完賽,便是榮耀,無法完賽,也是種經驗。因此,競賽,與其說是較量,不如比喻成是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參賽的理由,就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劇本一樣,而我們只是剛好在這場賽事上遇上了爾已。

去年完成了標準鐵人51.5Km,意猶未盡,今年就來嘗試看看半程超鐵113 Km,亦即是由游泳1.9 Km (限時90分),自行車90 Km (限時4小時),路跑21.1 Km (限時3.5小時),以及兩個轉換區(T1,T2)所組成。報名費也從原本的四位數,躍身為五位數的價碼。為了不讓三鐵坑越挖越大,我打算沿用去年的裝備來挑戰今年的賽事。

游泳部分,因為只比去年多400公尺,而且關門時間更是比去年多出40分鐘,完賽應該不成問題。就每周在大樓裡的小水塘固定練習一回。路跑是最有保握的部分,估計只需要1.5小時就可以完成,於是維持以往每月一百公里的跑量自主訓練。
Garmin舉辦的跑者科學化數據推廣講座,更是提升訓練技巧的良友。

唯有騎車的90 Km,平常沒有長途騎乘的習慣,擔心比賽時騎到屁股開花,也沒把握能否在四小時內完賽。

還好,Ricky剛好也想加強騎車的部分,我們利用四個周末,分別從市區騎到淡水、碧潭、大溪與三峽。雖然說是練騎,事實上我們邊騎邊遊玩,均速只有20公里左右,最遠的騎乘距離都落在80公里以內。換句話說,依這樣情況,是無法順利完賽的。

騎乘過程中,發現台北市對於自行車道的規劃是非常的友善,
無論市區街道多麼紊亂,橋梁、單行道、高架道路的亂無章法,河堤外的自行車道,宛如是與世隔絕的仙境,沒有紅綠燈,更沒有汽機車的干擾,只有綠油油的草皮,與不捨晝夜的河水。
而我們總是被路途的野花野草給吸引,停下來多看他幾眼。
堤防內,寸土寸金,人們擠在狹小的樓房裡生活;堤防外,視野遼闊,想怎麼狂奔,要怎麼衝刺,都無所謂,只要你有足夠的體力。
為了參加比賽,我們無意間收集了更多意料之外的美景,嘗到意想不到的美味。
似乎,比賽本身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在騎乘過程中,Ricky意識到良駒的重要性,不但可以節省體能,還可以騎得拉風。
在比賽前一周,不惜重本買了一台新的二手車,希望這台車可以幫助他擺脫多年的DNF魔咒。
一直都有想學習自行補胎的慾望,好讓在郊外破胎時可以自救。
剛好儒意跑班教練有認識的自行車行,在賽前一周為我們上了堂補胎與機械故障排除的課。
有的技術不困難,學起來帶在身上便是有備無患。
揮灑汗水的路途上,總少不了儒意運動的影子。
果然是一個人可以跑得快,一群人可以跑得遠的最佳寫照。
在準備踏進鐵人運動的過程中,我漸漸理解到,想成為一位真正的鐵人,不僅是要有過人的體能爾已,還要具備完善的能量補給計畫,後勤支援的妥善安排,以及排除各種突發狀況的能力。

去年與我勇闖CT51.5的貓,今年老師提點其上半年運勢不佳,不宜遠行,於是今年我們想參加的半程超鐵113 Km,他恐怕得缺席了。
原來,我們的年華就在無數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與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拉扯之間,白了頭。
4/22日下午,載著滿車的行囊,從台北南下。